玉米苗变色是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异常现象,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。以下是常见原因及对应的防治措施:
一、玉米苗变色的常见原因
1. 营养缺乏
氮素缺乏:老叶黄化,植株矮小。
磷素缺乏:叶片暗绿或紫红色,生长迟缓。
钾素缺乏:叶尖和边缘枯黄,呈焦枯状。
镁缺乏:叶脉间黄化,出现条纹。
锌缺乏:新叶出现白色条纹,生长受阻。
2. 病害
叶斑病(如大斑病、小斑病):叶片出现褐色或灰褐色斑点,严重时整叶枯黄。
锈病:叶片出现橙黄色粉状孢子堆。
病毒病(如玉米粗缩病):叶片黄绿相间,呈花叶或条纹状。
纹枯病:基部叶片出现水渍状病斑,后期变褐腐烂。
3. 虫害
蚜虫、红蜘蛛: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发黄、卷曲。
地下害虫(如地老虎、蛴螬):啃食根系,导致植株萎蔫、黄化。
4. 环境胁迫
涝害:土壤积水导致根系缺氧,叶片黄化。
干旱:叶片卷曲、枯黄,生长停滞。
低温或高温:低温导致叶片紫红色(磷吸收障碍),高温灼伤叶片。
土壤盐碱化或板结:根系发育不良,养分吸收受阻。
5. 药害或肥害
除草剂使用不当(如过量或误喷)导致叶片黄化、畸形。
施肥过量或未腐熟有机肥烧根。
二、防治措施
1. 合理施肥
基肥:播种前施足腐熟有机肥,配合氮磷钾复合肥(如15-15-15)。
追肥:苗期缺氮可追施尿素(5-10 kg/亩);缺磷钾时喷施磷酸二氢钾(0.2%浓度);缺锌喷施硫酸锌(0.1%溶液)。
2. 病害防治
农业防治:选用抗病品种,轮作倒茬,清除病残体。
药剂防治:
叶斑病:喷施苯醚甲环唑、吡唑醚菌酯等。
锈病:喷施三唑酮、戊唑醇。
病毒病:及时防治传毒媒介(蚜虫、飞虱),喷施氨基寡糖素增强抗性。
3. 虫害防治
蚜虫/红蜘蛛:喷施吡虫啉、阿维菌素。
地下害虫:播种前用辛硫磷颗粒剂拌土,或苗期灌根处理。
4. 改善环境条件
排水防涝:低洼地块挖排水沟,避免积水。
抗旱保墒:覆盖秸秆或地膜,减少水分蒸发。
调节温度:避开极端天气播种,高温时喷水降温。
5. 避免药害/肥害
严格按说明使用除草剂,避免在高温或大风天喷药。
肥害发生后,及时灌水稀释土壤中肥料浓度。
6. 其他措施
土壤改良:盐碱地增施有机肥或石膏,板结土壤深耕松土。
及时补种:若幼苗严重受损,尽早补种耐逆性强的品种。
三、诊断建议
观察症状:根据变色部位(老叶/新叶)、颜色(黄、紫、褐)、是否伴随斑点或卷曲等判断原因。
检测土壤:通过土壤检测明确养分含量及pH值,针对性调整施肥方案。
咨询专家:复杂情况可联系当地农技部门进行病害鉴定。
通过科学管理,可有效预防玉米苗变色问题,保障产量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150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