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棉花花铃期的铃重是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。花铃期是棉铃形成和发育的重要阶段,需从水肥管理、环境调控、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综合施策。以下是关键措施:
一、科学水肥管理
合理追肥
氮磷钾平衡:花铃期需肥量占全生育期的60%以上,重点补充钾肥(促进棉铃膨大)和适量氮肥(防早衰),避免氮过量导致徒长。
分次追肥:初花期(50%植株开花)施高钾复合肥(如15-5-25),盛铃期再补施一次;结合叶面喷施0.2%磷酸二氢钾+0.1%硼肥,提高铃重。
水分调控
保持土壤相对湿度60-70%,干旱时及时灌溉(滴灌或沟灌),避免大水漫灌;雨季注意排水防涝,减少烂铃。
盛铃期控水适度,防止营养生长过旺与棉铃争养分。
二、植株调控与整枝
适时打顶
根据品种和气候确定打顶时间(北方7月中旬,南方7月底),去除顶端优势,促进养分向棉铃转移。
打顶后保留果枝12-15台,株高控制在80-120厘米。
整枝疏叶
去除无效老叶、空枝和赘芽,改善通风透光;摘除下部3-4台果枝的边心,集中养分供应中上部棉铃。
三、温光与激素调控
改善田间小气候
通过合理密植(每亩3000-5000株)和行距配置(宽窄行),增强光照利用率;喷施抗蒸腾剂减少高温干旱胁迫。
化学调控
初花期喷施缩节胺(DPC)2-3克/亩,抑制徒长;盛铃期喷施乙烯利(40%水剂100-150毫升/亩)促进棉铃成熟,但需避免过早使用导致铃重下降。
四、病虫害防治
重点防治棉铃虫、红蜘蛛、盲蝽象
选用氯虫苯甲酰胺、甲维盐等高效低毒农药,交替用药防止抗性。
及时摘除受害棉铃,减少病原菌侵染(如烂铃病)。
预防生理性病害
缺硼、缺钾易导致蕾铃脱落,通过叶面补肥和土壤改良(增施有机肥)预防。
五、土壤与根系管理
中耕松土
花铃期中耕1-2次,破除板结,促进根系下扎,增强水肥吸收能力。
覆盖保墒
高温干旱地区可覆盖秸秆或地膜,减少水分蒸发,稳定土壤温度。
六、适期采收
棉铃吐絮后及时采收,避免雨淋或长期滞留田间导致铃重下降和纤维品质降低。
注意事项:
根据当地气候、品种特性调整措施,如新疆棉区需重点防早衰,长江流域防阴雨烂铃。
避免过度化控或过量使用乙烯利,以免抑制棉铃发育。
通过以上综合管理,可显著提高单铃重(目标:5-6克/铃以上),实现高产优质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1504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