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种植课堂中讲解红薯种苗脱毒处理时,需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,帮助学生掌握脱毒技术的核心步骤和原理。以下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详细流程和注意事项:
一、脱毒处理原理
目的:去除红薯种苗中积累的病毒(如SPFMV、SPLV等),恢复种苗健康,提高产量和品质。
核心方法: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(病毒浓度低)+病毒检测技术。
二、课堂教学流程
1. 材料准备
实验材料:感染病毒的红薯植株(可提前准备病株样本)。
工具与试剂:
解剖刀、镊子、显微镜、无菌培养皿、酒精灯。
75%酒精、0.1%升汞(HgCl₂)或次氯酸钠(NaClO)溶液。
MS培养基(含生长调节剂,如NAA和6-BA)。
无菌操作台、恒温培养箱、光照培养架。
2. 课堂理论讲解
病毒危害:通过图片或案例展示病毒导致的叶片黄化、畸形、薯块变小等问题。
茎尖脱毒原理: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快,病毒难以侵入,通过培养获得无病毒苗。
3. 分步操作演示
步骤1:茎尖剥离
选取红薯植株顶芽,切取1-2cm茎段。
在显微镜下剥离茎尖(0.3-0.5mm,含1-2个叶原基),强调大小对脱毒效果的影响。
学生实践:分组用镊子和解剖刀练习剥离(可用替代植物如马铃薯简化操作)。
步骤2:消毒处理
茎尖用75%酒精浸泡30秒→无菌水冲洗→0.1%升汞浸泡8-10分钟→无菌水冲洗3次。
注意事项:消毒时间过长会杀死组织,需严格控制。
步骤3:接种培养
将茎尖接种到MS固体培养基(添加0.1mg/L NAA + 0.2mg/L 6-BA)。
培养条件:25℃、光照12-16小时/天,湿度70%。
课堂观察:展示已培养的脱毒苗样本,对比带毒苗与脱毒苗的形态差异。
步骤4:病毒检测(理论补充)
讲解ELISA(酶联免疫法)或PCR检测原理,播放检测流程视频(若无实验条件)。
强调检测必要性:部分茎尖可能仍携带病毒,需验证脱毒效果。
步骤5:扩繁与移栽
将脱毒苗切段扦插到生根培养基,或直接移栽到无菌基质中。
实践环节:学生参与脱毒苗移栽,学习炼苗(逐步适应外界环境)。
三、课堂注意事项
安全操作:
使用升汞等有毒试剂时戴手套,妥善处理废液。
酒精灯、解剖刀等工具需规范使用,避免烫伤或划伤。
简化实验:
若无组培条件,可演示消毒和茎尖剥离步骤,后续培养用视频替代。
用无毒苗与带毒苗实物对比,增强直观理解。
常见问题分析:
污染:强调无菌操作(超净台使用、工具灼烧灭菌)。
茎尖褐化:减少切割损伤,适当添加抗氧化剂(如活性炭)。
四、课后延伸
家庭简易尝试:指导学生用热水处理法(50℃温水浸泡薯块10分钟)抑制病毒(效果有限,但操作简单)。
案例分析:讨论脱毒苗在大田种植中的增产数据(如提高30%-50%产量)。
作业设计:绘制脱毒流程图,或撰写操作中的关键控制点。
五、总结
红薯脱毒技术是现代农业中的关键环节,课堂教学需侧重:
理论(病毒危害、茎尖脱毒原理)与实践(剥离、消毒、培养)结合;
强调无菌操作和细节控制;
通过对比实验强化学生对脱毒必要性的认知。
通过以上步骤,学生不仅能掌握技术,还能理解植物病理学与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151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