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麦套稻”(小麦套种水稻)是一种高效的种植模式,通过在麦田中套种水稻,实现“一田两熟”,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。以下是该模式的高产种植技巧解析:
一、麦套稻模式的核心优势
节省时间:水稻在小麦成熟前套种,缩短农时,避免传统插秧的农忙压力。
生态环保:小麦秸秆直接还田,减少焚烧污染,增加土壤有机质。
节水节肥:利用小麦田残留的墒情和养分,减少水稻苗期水肥投入。
高产稳产:合理利用光热资源,两季作物互补共生,提升整体产量。
二、关键技术要点
1. 品种选择
小麦:选择早熟、矮秆、抗倒伏品种(如“扬麦系列”),缩短共生期,减少对水稻的遮阴。
水稻:选用耐阴、抗病、分蘖力强的中晚熟品种(如“南粳系列”),适应套种环境。
2. 播种时间与方式
小麦播种:适期早播(如长江流域10月底至11月初),确保5月中下旬成熟。
水稻套种:
套种时机:小麦灌浆后期(成熟前7-10天),此时小麦叶片开始黄化,透光性增强。
套种方法:采用机械或人工撒播稻种,亩用种量6-8公斤(杂交稻可适当减少),确保均匀撒播。
3. 田间管理
共生期管理:
控水控肥:小麦成熟前避免过量灌水,防止烂种;水稻出苗后结合小麦收割,及时排水晒田。
秸秆处理:小麦收割时留茬高度≤15厘米,秸秆粉碎后均匀覆盖,避免堆积影响水稻出苗。
水稻苗期管理:
水分管理:水稻出苗后保持田间湿润,分蘖期浅水灌溉,孕穗期适当深水护苗。
追肥策略:分3次追肥:基肥(复合肥20公斤/亩)、分蘖肥(尿素10公斤/亩)、穗肥(钾肥5公斤/亩)。
4. 病虫害防治
重点病害:纹枯病、稻瘟病(可用三环唑、井冈霉素预防)。
重点虫害:稻飞虱、二化螟(选用吡虫啉、氯虫苯甲酰胺等低毒农药)。
防治原则:优先农业防治(如清除田边杂草)和生物防治(释放赤眼蜂),减少化学农药使用。
5. 收获与轮作
小麦收获: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,秸秆切碎还田。
水稻收获:稻谷成熟度达90%时及时收割,避免倒伏损失。
轮作建议:每隔2-3年轮作豆科作物或绿肥,改善土壤结构。
三、常见问题与对策
水稻出苗不齐:因小麦遮阴或秸秆覆盖过厚,需调整套种时间或增加播种量。
草害严重:采用“一封二杀”除草策略,播种后封闭除草(如丙草胺),苗后定向喷施(氰氟草酯)。
小麦倒伏压苗:选择抗倒伏小麦品种,控制后期氮肥用量。
四、经济效益分析
成本节约:省去育秧、翻耕、插秧环节,每亩节省人工成本约200元。
产量提升:小麦亩产400-500公斤,水稻亩产550-650公斤,两季合计产值较传统模式提高15%-20%。
五、适用区域
适宜地区:光热资源充足、灌溉条件好的小麦-水稻轮作区(如长江中下游、黄淮海平原)。
不适宜地区:高寒山区、干旱缺水区域需谨慎采用。
六、总结
麦套稻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精细化管理,可实现“一田双收”。成功关键在于品种搭配、精准播种和共生期调控。建议初次尝试者小面积示范,掌握技术后再大规模推广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1512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