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治稻螟蛉(学名:Naranga aenescens,又称稻青虫、双带夜蛾)需结合化学防治、生物防治和农业措施,以下是一些效果较好的药物及使用建议:
一、化学防治药物
有机磷类杀虫剂
毒死蜱(Chlorpyrifos):每亩用40%乳油50-75毫升,兑水喷雾,对低龄幼虫效果显著。
敌百虫(Trichlorfon):90%晶体敌百虫800-1000倍液喷雾,注意避免高温时段使用。
拟除虫菊酯类
溴氰菊酯(Deltamethrin):2.5%乳油每亩20-30毫升,速效性强,但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,建议轮换使用。
高效氯氟氰菊酯(Lambda-cyhalothrin):对幼虫触杀效果好,需按推荐剂量使用。
苯甲酰脲类(昆虫生长调节剂)
氟铃脲(Hexaflumuron):干扰幼虫蜕皮,持效期长,适合早期预防。
双酰胺类
氯虫苯甲酰胺(Chlorantraniliprole):低毒高效,每亩用20%悬浮剂10-15毫升,对鳞翅目幼虫特效。
二、生物防治药物
苏云金杆菌(Bt,Bacillus thuringiensis)
500-1000倍液喷雾,对低龄幼虫有胃毒作用,对环境友好,但需避开强光和雨水。
核型多角体病毒(NPV)
专一性强,通过感染幼虫致死,持效性较好,需在幼虫孵化初期使用。
植物源农药
苦参碱(Matrine)或印楝素(Azadirachtin):对幼虫有驱避和抑制取食作用,适合轻度发生田块。
三、综合防治建议
施药时机
抓住幼虫低龄期(1-3龄)施药,成虫期可通过灯光诱杀减少产卵。
轮换用药
避免长期单一药物使用,延缓抗药性产生。例如交替使用化学药剂与生物农药。
农业措施
清除杂草:减少虫源滋生地。
合理密植:改善田间通风透光,降低幼虫存活率。
冬季翻耕:破坏越冬蛹,减少来年虫口基数。
生态调控
保护天敌(如蜘蛛、寄生蜂),或人工释放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控。
四、注意事项
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,避免稻谷残留超标。
施药时避开水稻扬花期,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。
结合田间监测,根据虫情动态调整防治策略。
通过化学防治与生物、农业措施的结合,可有效控制稻螟蛉危害,同时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1515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