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系统性病害,主要通过灰飞虱或白背飞虱传播,其症状与防治措施如下:
一、典型症状
植株矮缩:病株高度仅为正常植株的1/3至1/2,分蘖减少,叶片短宽僵直、深绿,叶枕间距缩短,新生叶扭曲皱缩。
茎秆异常:发病初期,叶背叶脉及茎秆出现蜡白色瘤状凸起,后期转为黑褐色短条状脉肿,茎秆表面粗糙。
抽穗障碍:重症植株无法抽穗或穗小、包颈,结实率显著下降,严重时可导致绝收。
根系受损:须根少且短,根系呈黄褐色,影响养分吸收。
二、分生长期特异性表现
秧苗期:心叶生长迟缓,叶背叶脉有白色瘤突,植株极度矮化,常提早枯死。
分蘖期:分蘖丛生,上部叶片重叠,心叶螺旋状伸出,穗小且结实率低。
拔节至抽穗期:剑叶短阔僵直,茎秆节间可见纵向皱褶及黑褐色脉肿,抽穗延迟且半包于叶鞘内。
三、综合防治措施
农业防治
选用抗病品种(如新两优6号),避免连年种植易感品种。
调整播期,避免灰飞虱迁飞高峰期与水稻敏感期(7叶期前)重叠。
集中育秧并覆盖防虫网,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,减少毒源。
化学防治
种子处理:催芽后用60%吡虫啉或70%噻虫嗪种衣剂拌种,降低苗期传毒风险。
秧田管理:秧苗立针期喷施25%吡蚜酮可湿性粉剂(20g/亩),移栽前施用25%噻嗪酮(40g/亩)。
大田防控:移栽后7天及15-20天,交替使用80%烯啶·吡蚜酮(10-15g/亩)或25%噻嗪·异丙威(150g/亩),重点防治飞虱种群。
生态调控
清除田边杂草,减少飞虱栖息地,平衡施肥以增强植株抗性。
该病害需以“治虫控病”为核心,结合农业措施与精准施药,方可有效降低损失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1524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