柑橘炭疽病是一种由真菌(炭疽菌属,如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或 C. acutatum)引起的常见病害,严重影响柑橘的叶片、枝条、果实,甚至导致树势衰弱和减产。以下是其症状及综合防治方法:
一、主要症状
叶片受害:
慢性型:初期叶尖或叶缘出现黄褐色小斑,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,病斑中央灰白色,边缘深褐色,有黄色晕圈,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(分生孢子盘)。
急性型:多发生在雨季,叶片迅速变褐、卷曲,似开水烫伤,随后脱落。
枝条受害:
枝条出现灰白色或褐色梭形凹陷病斑,环绕枝条后导致上部枯死,表面密生黑色小点。
果实受害:
幼果:病斑凹陷,果皮变黑脱落。
成熟果:出现褐色圆形病斑,逐渐扩大,潮湿时产生粉红色黏质孢子堆,导致腐烂。
贮藏期:果面出现褐色病斑并逐渐扩展,引发腐烂。
花和果梗:
花器受害后变褐腐烂,果梗感染导致落果。
二、发病规律
传播途径:病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,通过风雨、昆虫、农事操作传播,经伤口或气孔侵入。
发病条件:高温高湿(25~30℃,湿度>80%)、树势弱、虫害多、排水不良、偏施氮肥时易爆发。
三、综合防治措施
1. 农业防治
清园修剪:冬季剪除病枝、病叶、病果,集中烧毁;生长期及时清理落叶落果。
增强树势:
平衡施肥,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,避免偏施氮肥。
合理修剪,改善通风透光,降低湿度。
及时防旱排涝,保持土壤透气性。
减少伤口:防治潜叶蛾、天牛等害虫,避免机械损伤。
2. 物理防治
果实套袋:幼果期套袋,阻隔病菌侵染。
3. 化学防治
保护性杀菌剂(预防):
萌芽前喷施 80% 波尔多液(1:1:100) 或 77% 氢氧化铜。
雨季前、幼果期、采果前喷施 代森锰锌 或 丙森锌。
治疗性杀菌剂(发病初期):
25% 咪鲜胺 1000~1500倍液。
10% 苯醚甲环唑 1500倍液。
吡唑醚菌酯、 肟菌·戊唑醇 等复配药剂。
用药关键期:春梢期、幼果期、膨大期、采果前及台风暴雨后。
注意:轮换用药,避免抗药性;果实采收前15天停用化学药剂。
4. 生物防治
使用 枯草芽孢杆菌、 多抗霉素 等生物制剂,或引入拮抗菌抑制病原菌。
四、注意事项
预防为主,加强果园监测,雨季前提前喷药保护。
病果、病枝切勿随意丢弃在田间,需集中销毁。
采后处理:果实用 45% 咪鲜胺 1000倍液浸果1分钟,晾干后贮藏。
通过综合管理措施,可有效控制柑橘炭疽病的发生与蔓延,保障柑橘产量和品质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1537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