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,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多种害虫的威胁。科学识别虫害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是保障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关键。以下是常见虫害的识别特征及防控方法:
一、棉花常见虫害识别
1. 棉铃虫
识别特征:幼虫体色多变(淡绿至黑褐色),体表有黑色刺状突起,啃食蕾、花、铃,导致落花落铃。
危害症状:蛀食棉铃内部,造成烂铃或僵瓣,减产显著。
2. 棉红蜘蛛(叶螨)
识别特征:体型微小(0.5mm),红色或黄绿色,群集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。
危害症状:叶片出现黄白色小斑点,严重时叶片变红、干枯脱落(“红叶螨”)。
3. 棉蚜
识别特征:体长1-2mm,黄色或绿色,群集于嫩叶、嫩茎和蕾铃上吸食汁液。
危害症状:叶片卷曲、皱缩,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,影响光合作用。
4. 盲蝽(绿盲蝽、中黑盲蝽等)
识别特征:成虫体长5-7mm,绿色或褐色,刺吸式口器,行动敏捷。
危害症状:嫩叶、花蕾和幼铃受害,叶片出现褐色小点,导致蕾铃脱落或畸形(“破头疯”)。
5. 烟粉虱
识别特征:成虫体长1mm,白色,翅覆盖蜡粉,幼虫固定在叶片背面。
危害症状:传播病毒病(如棉花曲叶病毒),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。
二、科学防控措施
(一)农业防治
轮作倒茬:与非寄主作物(如小麦、玉米)轮作,减少虫源积累。
清洁田园:及时清除田间杂草、病残体,减少越冬虫卵。
抗虫品种:选用抗虫棉品种(如转Bt基因棉),降低棉铃虫等害虫危害。
(二)生物防治
天敌利用:保护瓢虫、草蛉、寄生蜂等天敌,或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棉铃虫。
生物农药:
苏云金杆菌(Bt制剂)防治棉铃虫、斜纹夜蛾;
白僵菌、绿僵菌防治地下害虫;
印楝素、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防治蚜虫、红蜘蛛。
(三)物理防治
诱杀技术:
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铃虫、地老虎等成虫;
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、烟粉虱;
性诱剂诱捕器诱杀棉铃虫雄虫,干扰交配。
(四)化学防治
科学用药原则:
根据虫情监测结果,抓住幼虫低龄期或成虫产卵前施药;
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,延缓抗药性;
优先选择低毒、高效、环境友好型药剂。
推荐药剂:
棉铃虫:氯虫苯甲酰胺、甲维盐、茚虫威;
红蜘蛛:联苯肼酯、阿维菌素、螺螨酯;
蚜虫:吡虫啉、噻虫嗪、氟啶虫胺腈;
盲蝽:氟啶虫酰胺、溴氰菊酯;
烟粉虱:噻虫嗪、呋虫胺、螺虫乙酯。
三、注意事项
精准监测:定期田间调查,利用诱捕器监测虫口密度,掌握防治适期。
生态保护:避免滥用广谱杀虫剂,减少对天敌的杀伤。
抗性管理:同一类药剂一年内使用不超过2次,不同作用机制药剂交替使用。
四、总结
棉花虫害防控需坚持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原则,结合农业措施、生物防治和精准用药,减少化学农药依赖,保障棉花生产安全与生态可持续性。关键要做到“早发现、早防治”,避免害虫暴发成灾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1539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