柑橘干疤病症状及有效防治措施
柑橘干疤病(又称褐斑病、贮藏生理性病害)是柑橘果实采后贮藏期间常见的生理性病害,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和商品价值。以下是其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:
一、症状识别
初期症状:
果皮表面出现浅褐色、不规则的小斑点,多发生在果实肩部或近果蒂处。
病斑略微凹陷,边缘清晰,周围可能有水渍状晕圈。
中后期症状:
病斑逐渐扩大,颜色加深为深褐色或黑褐色,表面干缩、革质化。
病斑仅限于果皮,一般不深入果肉,但严重时会导致果皮变硬、果实失水。
在高温高湿环境中,可能伴随霉菌二次侵染,加速腐烂。
与其他病害区别:
炭疽病:病斑呈轮纹状,有黑色小点(分生孢子盘)。
溃疡病:病斑隆起,表面粗糙,有黄色晕圈(细菌性病害)。
二、发病原因
生理性诱因:
低温冷害:贮藏温度过低(如低于6℃)或温度波动大,导致果皮细胞受损。
果皮脆弱:缺钙、缺硼等营养失衡,果皮韧性差,易开裂。
机械损伤:采收、运输或分选过程中碰撞、挤压形成伤口。
环境因素:
贮藏湿度过低(<80%)或通风不良,加速果皮失水。
采前果园管理不当(如氮肥过量、病虫害多),导致果实抗性下降。
三、综合防治措施
(一)采前管理
合理施肥:
增施有机肥,控制氮肥用量,补充钙(叶面喷施硝酸钙)、硼(0.1%硼砂溶液)等中微量元素,增强果皮韧性。
采果前20天喷施钙肥(如螯合钙),减少生理性病害。
病虫害防控:
防治螨类、蓟马等刺吸式害虫,减少果面伤口。
采前喷施广谱杀菌剂(如代森锰锌)预防病菌潜伏。
(二)采收及采后处理
科学采收:
成熟度达8-9成时采收,避免雨天或露水未干时采果。
使用圆头采果剪,轻拿轻放,减少机械伤。
预冷处理:
采后24小时内进行预冷(10-12℃维持12小时),降低果实呼吸强度。
杀菌剂处理:
用抑霉唑(500-1000 mg/L)、咪鲜胺(500-800倍液)或天然保鲜剂(壳聚糖)浸果1-2分钟,晾干后贮藏。
(三)贮藏管理
温湿度控制:
甜橙类:贮藏温度5-8℃,相对湿度85-90%。
宽皮柑橘(如椪柑、砂糖橘):温度4-6℃,湿度90-95%。
避免温度骤变,定期通风换气。
气调贮藏:
调节氧气(3%-5%)和二氧化碳(2%-4%)浓度,延缓果皮衰老。
定期检查:
每隔15天检查一次,剔除病果、烂果,防止交叉感染。
四、注意事项
避免长期低温贮藏(尤其对冷敏感的品种如柠檬、葡萄柚)。
贮藏前彻底消毒库房(可用硫磺熏蒸或次氯酸钠喷雾)。
采用单果包装(聚乙烯薄膜袋)减少失水和病菌传播。
通过以上措施,可显著降低柑橘干疤病发生率,延长贮藏期并保持果实品质。若病害已发生,需及时分拣处理,避免经济损失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1545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