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 2025年玉米螟防治指南:科学用药与绿色防控的艺术
玉米螟,这个看似不起眼的“田间刺客”,每年都会让无数玉米种植者头疼不已。它们悄无声息地钻进茎秆,啃食嫩叶,甚至直接导致玉米减产。2025年,随着气候变暖和种植结构调整,玉米螟的防控更需精准施策。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为您揭开玉米螟防治的最新技术与实用技巧。
一、玉米螟的“犯罪档案”
玉米螟幼虫最爱在玉米心叶期和抽雄期“作案”,它们会蛀食茎秆形成隧道,导致植株倒伏;还会啃食雌穗,让玉米粒变成“空壳”。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,2025年玉米螟在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可能偏重发生。
二、2025年推荐防治药剂:从生物农药到化学武器
1. 生物防治:自然界的“特种兵”
苏云金杆菌(Bt):像“微生物导弹”一样专杀鳞翅目害虫,对玉米螟低龄幼虫效果显著,且不伤天敌。
球孢白僵菌:一种“真菌杀手”,能寄生玉米螟幼虫,适合在湿度较高的地区使用。
2. 化学防治:精准打击的“狙击手”
当虫口密度较高时,可选用以下药剂(具体用量请参照产品说明书):
药剂类型 | 代表药剂 | 施药时机 | 特点 |
---|---|---|---|
生物农药 | 苏云金杆菌、球孢白僵菌 | 幼虫低龄期 | 环保,需提前3-5天施用 |
新型杀虫剂 | 氯虫苯甲酰胺、虱螨脲 | 心叶末期至抽雄前 | 持效期长,虫卵兼治 |
应急杀虫剂 | 高效氯氟氰菊酯、甲维盐 | 成虫羽化高峰期 | 速效性强,注意轮换使用 |
三、施药技巧:时间与方法的“黄金法则”
心叶末期“堵门打”
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关键窗口,此时幼虫尚未钻入茎秆。可用植保无人机喷洒药液,或人工将颗粒剂(如3.6%杀虫双大粒剂)撒入心叶丛。
“一喷多促”省工术
结合防治红蜘蛛、蚜虫等,将杀虫剂(如氯虫苯甲酰胺)、杀菌剂(吡唑醚菌酯)和叶面肥(磷酸二氢钾)混合喷施,一次作业实现“防病、治虫、增产”三重效果。
无人机飞防要点
时间:选择无风或微风的清晨/傍晚,避开高温(>30℃)。
参数:飞行高度2-3米,喷液量3-4升/亩,添加抗蒸发助剂减少飘移。
四、绿色防控:让害虫“无家可归”
农业措施
秸秆还田深翻:破坏玉米螟越冬场所,像“端掉老巢”一样减少虫源。
轮作倒茬:与大豆、向日葵轮作3年以上,打断害虫生命周期。
诱杀成虫
在成虫羽化期,每亩悬挂3-5套性诱剂诱捕器,或使用杀虫灯“夜袭”趋光性成虫。
结语:防治玉米螟,功夫在诗外
玉米螟防控不是简单的“喷药大战”,而是需要结合气候、虫情和作物生长阶段的系统工程。2025年,不妨试试“生物农药打头阵、化学药剂补刀、农业措施断后”的组合拳,让您的玉米田远离虫害,稳产高产!
小贴士:施药后若遇降雨,需及时补喷;避免连续使用同种药剂,防止害虫产生抗性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2077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