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水稻飞虱防治全攻略:科学施药与后期管理实战指南
稻飞虱如同水稻田中的\”隐形杀手\”,在农民朋友不经意间就能造成严重减产。记得去年江西赣州的老王,就因为忽视了飞虱防治,导致20亩稻田\”冒穿\”倒伏,损失近半。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飞虱防治的关键时期和用药技巧,特别是水稻后期这一\”危险阶段\”的防控要点,让您的水稻远离飞虱威胁。
稻飞虱的危害特点与防治原则
稻飞虱堪称水稻的\”吸血鬼\”,它们成群结队聚集在稻株基部,用尖锐的口器刺吸汁液。这就像一群小偷不断盗取水稻的\”营养储备\”,导致植株衰弱、叶片发黄,严重时整片稻田会出现\”冒穿\”现象——稻株成团倒伏,下部变黑腐烂,远看就像被火烧过一样。更可怕的是,飞虱还会传播病毒病,其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烟病,可谓\”祸不单行\”。
防治飞虱要把握三个黄金原则:一是\”压前控后\”,在早期就控制种群数量;二是\”突出重点\”,抓住2-3龄若虫盛发期这一关键窗口;三是\”分区治理\”,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采取差异化策略。就像中医治病讲究\”辨证施治\”,飞虱防治也要根据虫情、苗情灵活调整。
水稻全生育期飞虱防治技术
秧田期防治
秧田期如同水稻的\”婴儿阶段\”,此时防治可事半功倍。建议在播种前用5%锐劲特悬浮剂拌种,这相当于给稻种穿上\”防护衣\”。广西农科院的试验表明,拌种处理可使后期飞虱数量减少40%以上。当发现百株虫量超过300头时,可选用25%噻嗪酮WP(扑虱灵)30克/亩,对水喷雾,这种药剂对天敌安全,持效期长达30天。
分蘖至孕穗期防治
这个阶段水稻生长旺盛,飞虱也开始\”蠢蠢欲动\”。湖南常德农户李大哥的妙招是:在田间放置频振式杀虫灯,配合每亩释放2000头赤眼蜂,生物防治效果显著。当百丛虫量达500-800头时,可选择以下高效组合:
10%吡虫啉WP 20克+40%毒死蜱EC 80毫升/亩
25%吡蚜酮WP 20克+5%甲维盐SC 30毫升/亩
记住要\”喷淋基部\”,就像给水稻\”洗脚\”一样,让药液充分接触到躲在稻丛基部的飞虱。
油类防治小妙招
老一辈农民有个经济实惠的土办法——滴油法。在保持3-5厘米水层的情况下,每亩用废机油或柴油0.5-1公斤拌潮沙30-40公斤均匀撒施。油膜形成后轻拍稻株,飞虱落入油水中就会窒息而死。浙江嘉兴的王阿姨说:\”这方法成本不到化学药剂的三分之一,尤其适合有机种植。\”但要注意,施油后48小时需换清水,避免影响水稻呼吸。
水稻后期飞虱防治关键技术与推荐药剂
水稻抽穗后,植株高大郁闭,常规喷雾难以奏效。这个阶段飞虱危害更具隐蔽性,就像\”温水煮青蛙\”,等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。2024年广西南宁晚稻大面积飞虱爆发,就是因为忽视了后期防治。下面介绍几种特效方案:
药剂选择与使用技巧
表:水稻后期飞虱防治药剂推荐表
药剂类型 | 代表药剂 | 亩用量 | 使用方法 | 持效期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新型嘧啶酮类 | 10%三氟苯嘧啶SC | 16-20毫升 | 对水50公斤基部喷淋 | 21天以上 | 对水生生物安全 |
烟碱类复配剂 | 80%烯啶·吡蚜酮WDG | 10-15克 | 对水60公斤粗雾喷施 | 15-20天 | 轮换使用避免抗性 |
有机磷类 | 48%毒死蜱EC | 80-100毫升 | 毒土法或泼浇 | 7-10天 | 采收前20天停用 |
氨基甲酸酯类 | 20%异丙威EC | 150-200毫升 | 对水60公斤喷淋 | 10-15天 | 避免高温时段使用 |
生物农药 | 球孢白僵菌WP | 100-150克 | 早晚湿度大时施用 | 需多次施用 | 可与低毒化学药剂混用 |
实战案例:江苏盐城种植大户张总在2024年晚稻灌浆期发现飞虱暴发,采用\”敌敌畏毒土法\”紧急处理:每亩用80%敌敌畏EC 300毫升拌细土20公斤,在中午时分撒施,田间保持浅水层5天。这种\”熏蒸+触杀\”的双重作用,24小时内防效就达85%以上。
特殊情况的处理
当遇到持续阴雨无法喷雾时,可采用分行泼浇法:用木勺舀起田水反复浇淋稻株基部,确保药液渗透。对于即将收获的稻田,要严格把控安全间隔期,优先选用三氟苯嘧啶、吡蚜酮等低残留药剂。记得安徽亳州曾有位农户在收获前7天错误使用毒死蜱,导致整批稻谷被拒收,损失惨重。
飞虱防治常见误区与科学用药建议
许多农户存在\”重治轻防\”的思想,等到飞虱爆发才急忙用药。实际上,飞虱防治应该像防疫一样,建立\”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\”的体系。以下是几个常见误区:
过度依赖菊酯类农药:这类药剂会刺激飞虱产卵,导致越打虫越多。2014年湖南益阳的教训显示,连续使用氯氰菊酯的田块,飞虱数量反而增加2-3倍。
盲目加大剂量:不仅增加成本,还加速抗性产生。应该采用\”精准施药\”策略,根据虫情合理配药。
忽视田间管理:过度密植、偏施氮肥的田块往往受害更重。建议遵循\”浅水勤灌、适时晒田\”的原则,创造不利于飞虱的环境。
科学轮换用药方案:
早期:噻嗪酮或吡虫啉
中期:烯啶虫胺或呋虫胺
后期:三氟苯嘧啶或吡蚜酮复配剂
记住一个用药口诀:\”前期长效控基数,中期速效压虫量,后期狠治保丰收\”。
综合防治与可持续管理
单靠化学防治如同\”扬汤止沸\”,综合防治才是根本。云南红河州的稻鸭共作模式值得借鉴:每亩放养15-20只鸭子,这些\”田间卫士\”可消灭60%以上的飞虱。在田埂种植芝麻、大豆等蜜源植物,能吸引蜘蛛、隐翅虫等天敌,构建生态平衡。
农业防治措施也至关重要:
选用抗虫品种如\’中嘉早17\’
适时早栽,避开迁飞高峰
测土配方施肥,避免贪青晚熟
收获后深翻晒垡,消灭越冬虫源
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数据显示,采用综合防治技术的田块,用药次数可减少2-3次,每亩节本增收200元以上。
飞虱防治是场\”持久战\”,需要将化学防治与农业措施、生物防治有机结合。就像中医讲究\”扶正祛邪\”,既要精准用药消灭害虫,更要通过健壮栽培提高水稻自身抗性。记住,没有一劳永逸的\”万能药\”,只有科学管理的\”智慧田\”。希望广大稻农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,灵活运用本文介绍的方法,让水稻远离飞虱威胁,赢得丰收的喜悦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2111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