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花生病虫害防治:从田间实践到绿色防控的艺术
花生,这颗埋藏于土壤中的\”地下明珠\”,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希望,却也面临着病虫害的无情侵袭。在花生种植的漫长旅程中,从播种到收获,每一步都可能遭遇不同\”敌人\”的挑战。本文将带您走进花生田间,探索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防治技术,分享农民智慧的结晶,让您的花生种植之路更加顺畅。
花生病虫害的\”敌情图鉴\”
走进花生田,那些看似平静的绿叶下,实则暗藏着各种\”不速之客\”。叶斑病如同不请自来的画家,在叶片上肆意泼洒褐黑色的斑点;白绢病则像撒在茎基部的白色粉末,悄悄侵蚀着植株的生命力;而地下害虫蛴螬,则是潜伏在土壤中的\”隐形杀手\”,专挑幼嫩的根系和荚果下口。
2025年最新监测数据显示,我国花生主产区病虫害呈现多样化态势,叶斑病、白绢病和蛴螬成为三大\”头号通缉犯\”。山东省农科院的花生病害监测站发现,连作多年的花生田,白绢病发病率可达30%-50%,造成减产高达20%-40%。而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报告则指出,蛴螬危害导致的花生空壳率在一些重灾区甚至超过15%。
表:花生主要病虫害识别特征与危害时期
病虫害名称 | 识别特征 | 主要危害时期 | 危害表现 |
---|---|---|---|
叶斑病 | 叶片出现褐色或黑色斑点,周围有黄晕 | 开花至收获期 | 叶片早落,光合作用降低 |
白绢病 | 茎基部覆盖白色菌丝,后期形成褐色菌核 | 生长中后期 | 植株萎蔫死亡,荚果腐烂 |
蛴螬 | 乳白色弯曲幼虫,头部褐色 | 全生育期,尤以下针结荚期 | 咬食根系和荚果,造成缺苗和空壳 |
根腐病 | 根部变褐腐烂,植株矮小发黄 | 苗期至成熟期 | 根系发育不良,植株早衰 |
棉铃虫 | 绿色或褐色幼虫,有纵条纹 | 开花至结荚期 | 啃食叶片和嫩茎,影响光合作用 |
预防为主:构筑病虫害的\”马奇诺防线\”
在广东韶关的仁化县,老农李伯有句口头禅:\”防病如防火,等到冒烟就晚了。\”他坚持在每年花生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,用50℃左右的温水给花生种子\”洗个热水澡\”,这一传统方法能有效杀死潜伏在种子表面的多种病原菌。现代研究证明,这种简单方法可以降低30%以上的土传病害发生率。
轮作倒茬是切断病虫害生命周期的\”时空隔离术\”。河北省保定市的种植大户王师傅分享了他的经验:\”花生与玉米轮作就像给土地\’换口味\’,病虫害少了,产量还提高了。\”研究数据表明,合理的轮作制度能够减少40%-60%的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基数。
土壤是花生生长的\”摇篮\”,也是许多病虫害的\”大本营\”。山东省农科院的实验表明,深耕结合阳光曝晒,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卵数量。正如农民张婶所说:\”土地也要\’晒太阳\’,晒过的地种出的花生更健康。\”在设施栽培条件下,夏季闭棚高温闷棚更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土壤消毒方法,棚内温度可达60℃以上,能杀死绝大多数土传病原。
精准打击:病虫害的\”特种作战\”
当预防措施无法完全阻挡病虫害侵袭时,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精准的\”打击手段\”。在药剂选择上,如同医生开处方,需要\”对症下药\”。2025年最新发布的《花生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方案》推荐,防治叶斑病可选用唑醚·氟环唑、苯甲·嘧菌酯等药剂;对抗白绢病,噻呋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是有效选择;而防治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,溴氰菊酯则能发挥较好效果。
用药时机如同战场上的战机,稍纵即逝。防治叶斑病要在发病初期,当田间出现\”中心病株\”时就应立即行动;防治蛴螬则要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幼虫孵化盛期进行。河南省周口市的农技员小刘打了个形象的比喻:\”打药就像救火,小火容易灭,等烧大了就难了。\”
在施药方式上,现代技术提供了更多选择。无人机飞防以其高效、精准的特点,正在花生主产区推广。深圳雨燕智能科技在广东仁化县的实践显示,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人工作业的20倍,且防治效果更好,飞防田块比农户自防的产量提高了10%。无人机还能实现\”一喷多效\”,将杀虫剂、杀菌剂和叶面肥科学混配,一次作业解决多个问题。
绿色防控:与自然和解的智慧
在化学农药备受争议的今天,绿色防控技术如同黑暗中的曙光,为花生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。理化诱控是其中一大亮点,频振式杀虫灯每晚能诱杀大量害虫成虫。据江苏省农科院试验,每30-50亩安装一盏杀虫灯,可减少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落卵量40%-60%。
生物防治则是利用自然的\”一物降一物\”法则。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是蛴螬的\”天敌\”,通过沟施或灌根方式施用,能有效控制地下害虫种群数量。而枯草芽孢杆菌不仅对白绢病、根腐病有良好防效,还能促进花生生长,可谓\”一箭双雕\”。
农民在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\”土办法\”,如草木灰驱虫、辣椒水防病等。这些方法虽然简单,却蕴含着对自然的深刻理解。安徽阜阳的老农马叔分享道:\”在花生垄间种几行蓖麻,蛴螬就少多了,蓖麻根分泌的东西虫子不喜欢。\”这种生态调控的方法,正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动体现。
案例分析:当花生遭遇果腐病
花生果腐病,这个被称为\”花生癌症\”的病害,曾让无数农户束手无策。2024年,山东潍坊的一片花生田出现了大面积烂果现象,发病率高达35%。农技专家现场诊断发现,这是由镰刀菌引起的果腐病,重茬种植、土壤缺钙和蛴螬危害是三大诱因。
针对这一情况,专家团队制定了综合解决方案:首先选用抗病品种鲁花14号替代原有品种;通过施用石膏补充钙元素;在播种时用噻虫嗪拌种防治蛴螬;在结荚期用丰洽根保600-800倍液灌根。经过一个生长季的实施,次年果腐病发病率降至5%以下。
这个案例生动说明,花生病虫害防治没有\”一招鲜\”,必须采取综合措施。正如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所言:\”病虫害防治如同下棋,要走一步看三步,预防为主,综合施策。\”
全程管理:花生健康生长的\”护航计划\”
花生病虫害防治不是孤立的环节,而是贯穿花生整个生育期的系统工程。播种期要做好种子处理和土壤准备,为花生生长打下良好基础;苗期要重点防治根腐病和地下害虫,确保苗齐苗壮;开花下针期是防治叶部病害的关键时期,保护好叶片就是保护花生的\”粮食工厂\”;结荚成熟期则要防治果腐病,守护来之不易的丰收果实。
在管理策略上,要贯彻\”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\”的植保方针。全国农技中心2025年方案提出,要通过抗病品种、健康栽培、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等技术的综合应用,实现花生病虫害的全程绿色防控。数据显示,这种综合防控模式能使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%以上,而防治效果反而提高15%-20%。
随着科技进步,花生病虫害防治正在向精准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。物联网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掌握田间病虫害发生动态;大数据分析能够预测病虫害流行趋势;而智能决策系统则能为防治提供最优方案。这些新技术与传统经验的结合,将为花生病虫害防治开启新的篇章。
从预防到治疗,从传统到现代,花生病虫害防治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,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艺术。正如一位老农所说:\”种地不是对抗自然,而是读懂自然的心意。\”在这条探索之路上,每一颗健康饱满的花生,都是对农民智慧和汗水的最好回报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238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