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玉米病虫害防治实战指南:从选种到收获的全周期守护
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,其生长过程中常遭遇各种病虫害威胁,轻则减产,重则绝收。本文将带您走进玉米田间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真实案例,分享一套实用高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。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,玉米也需要从\”出生\”到\”成熟\”的全过程呵护——从选对\”基因\”开始,到成长过程中的\”营养补给\”,再到对抗各种\”病痛\”的智慧,我们将一一为您道来。
预防胜于治疗:播种前的智慧选择
选种如同择偶,合适的品种能避免很多后续麻烦。去年河北邯郸的老王就吃了大亏,他图便宜买了不知名玉米种,结果大斑病爆发,产量减半。而邻村选用抗病品种的农户,几乎未受影响。根据农业部门推荐,黄淮海地区可选用抗南方锈病和穗腐病的品种如\’郑单958\’,东北地区则适合\’先玉335\’这类抗大斑病品种。
种子处理是很多人忽视的关键步骤。种子拌药如同婴儿接种疫苗,能有效预防早期病害。建议使用含有噻虫胺或噻虫嗪的种衣剂,既能防治地下害虫,又能兼治苗期蚜虫。山东聊城的张大姐分享经验:\”用精甲·咯菌腈拌种后,苗期根腐病基本不见了,幼苗齐壮得很。\”
表:不同地区推荐玉米品种及抗病特性
种植区域 | 推荐品种 | 主要抗病特性 | 适合土壤类型 |
---|---|---|---|
黄淮海地区 | 郑单958 | 抗南方锈病、穗腐病 | 黏土、壤土 |
东北地区 | 先玉335 | 抗大斑病、茎腐病 | 黑土、沙壤土 |
西南地区 | 川单189 | 抗纹枯病、灰斑病 | 红壤、山地土 |
西北地区 | 屯玉168 | 抗旱、抗红蜘蛛 | 沙土、荒漠土 |
土壤准备同样重要。秸秆还田是把双刃剑——处理不当会成为病菌温床。建议在病虫严重地块实行秸秆离田,其他地区深耕至少25厘米并配合生石灰消毒。河南周口的经验是:\”玉米收获后立即粉碎秸秆,每亩撒施2公斤枯草芽孢杆菌菌剂,翻耕后既培肥地力又减少病原菌。\”
生长期防控:读懂玉米的\”求救信号\”
苗期是奠定丰收基础的关键阶段。此时地下害虫最为猖獗,地老虎幼虫常在夜间咬断幼苗,造成田间缺苗断垄。陕西渭南的农户发现,采用蓝板+频振式杀虫灯组合,配合每亩释放1500只赤眼蜂,地老虎危害减少70%以上。若发现幼苗叶片出现不规则小孔,很可能是金针虫为害,可用辛硫磷颗粒剂拌细沙撒施于植株周围。
玉米喇叭口期是病虫害防控的第一个重要窗口。此时玉米螟开始在心叶内产卵,幼虫孵化后钻蛀茎秆。\”去年我的玉米长到一人高时,突然发现有心叶发黄现象,扒开一看里面全是虫粪和幼虫。\”吉林四平的刘大哥回忆道。农业专家建议,此时可用BT颗粒剂撒入喇叭口,或喷施氯虫苯甲酰胺+井冈霉素A混合液,既防虫又防病。
常见叶部病害识别口诀:
\”大斑梭形长又长,小斑椭圆褐衣裳;锈病斑点橙红色,纹枯云纹叶鞘藏\”
七八月份高温多雨时,叶部病害往往集中爆发。去年夏季,河北保定连续阴雨两周后,许多玉米田出现叶片枯黄现象——这正是大斑病的典型症状。正确做法是在发病初期(病叶率10%时)立即喷施吡唑醚菌酯或肟菌·戊唑醇,7-10天后再补喷一次。切记雨后及时排水,田间湿度大时避免密植,保持通风透光。
穗期保护:决战\”最后一百米\”
抽雄至乳熟期是产量形成的冲刺阶段,也是穗腐病、蚜虫等集中危害期。穗腐病被称为\”隐形杀手\”,病菌通过花丝或虫咬伤口侵入果穗,收获时才发现籽粒霉变,为时已晚。2024年山东潍坊某合作社因忽视穗期防控,30%玉米出现穗腐病,售价直接降了三个等级。防控要点是在吐丝后7天和14天各喷一次嘧菌酯+溴氰菊酯混合液,重点喷施果穗部位。
蚜虫和红蜘蛛是此时期的\”吸血小恶魔\”,它们聚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,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。新疆昌吉的实践表明,采用苦参碱+唑螨酯组合防治,配合田间释放瓢虫,防效可达85%以上。注意喷药时要\”翻叶背,打透彻\”,选择早晚时段作业,避免高温蒸发过快影响药效。
\”一喷多促\”技术是这个时期的全能选手。将杀虫剂、杀菌剂、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酯科学混配,一次作业可实现防病、治虫、抗早衰、增粒重四大效果。2025年河南省农业厅在漯河市示范田对比显示,实施\”一喷多促\”的田块比常规防治增产12.3%,籽粒容重提高15克/升。
绿色防控:与自然和解的智慧
生物防治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在广西,农民在玉米田周围种植香根草和芝麻作为诱集植物,成功将草地贪夜蛾危害率控制在5%以下。云南昆明的经验更值得借鉴:每亩设置3-5个性诱捕器,配合每代害虫发生初期释放1.5万头赤眼蜂,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60%。
物理防治简单却有效。河北廊坊的农户发明了\”三色板阵\”——每亩悬挂15块黄板、10块蓝板和5块黑板,分别诱杀蚜虫、蓟马和叶蝉。夜间再开启太阳能杀虫灯,专门对付有趋光性的玉米螟和棉铃虫成虫。这种组合使害虫基数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。
表:常见生物防治方法及效果对比
防治对象 | 天敌/生物制剂 | 使用方法 | 最佳使用时期 | 防效(%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玉米螟 | 赤眼蜂 | 每亩1.5-2万头分两次释放 | 成虫始盛期 | 65-80 |
蚜虫 | 瓢虫 | 每亩释放幼虫500头 | 蚜虫初发期 | 70-85 |
草地贪夜蛾 | 白僵菌 | 100亿孢子/克可湿性粉剂喷雾 | 低龄幼虫期 | 60-75 |
叶螨 | 捕食螨 | 每株释放20-30头 | 点片发生阶段 | 55-70 |
轮作倒茬是最古老也最有效的生态调控手段。吉林农安县的\”玉米-大豆-马铃薯\”三年轮作模式,使土传病害发生率降低40%以上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就像城市的交通网络,单一作物如同早晚高峰的拥堵,而轮作则像错峰出行,让生态系统保持畅通健康。
科学用药:精准打击的\”特种部队\”
农药是把双刃剑,关键在于科学使用。常见的误区包括随意加大浓度、盲目混配、忽视安全间隔期等。2024年湖南某地农户将三种杀虫剂混用,结果不仅产生药害,还导致蚜虫抗药性快速增强。正确的做法是:
严格按标签推荐剂量使用
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
优先选择生物农药
收获前20天停止用药
药剂选择需要\”对症下药\”。防治玉米螟推荐使用氯虫苯甲酰胺(康宽)或四氯虫酰胺,这两种药剂对鳞翅目害虫特效且对天敌安全;防治锈病则推荐唑醚·氟环唑,兼具治疗和保护作用;蚜虫防治可选用吡蚜酮或氟啶虫胺腈,内吸性强且持效期长。
施药技术同样重要。高秆作物喷雾机比传统背负式喷雾器效率提高5-8倍,雾化效果更好。安徽宿州的家庭农场主投资12万元购置自走式喷杆喷雾机,不仅节省人工成本,防治效果提高20%,两年就收回投资成本。记住:\”水量要足,雾滴要细,时机要准\”是化学防治的三大黄金法则。
通过以上综合措施,我们可以为玉米构建起从地下到地上、从预防到治疗的全方位防护网。就像中医讲究\”治未病\”,好的病虫害管理也重在预防和综合调控。希望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实战经验,能帮助您的玉米田远离病虫困扰,获得丰收的喜悦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2482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