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从\”养19鱼\”到生态农业:一位农民的绿色转型之路
当传统遇上科学:一个意外的开始
\”养19鱼行不?\”——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曾让老张在村头的鱼塘边徘徊了整整三天。作为村里有三十年养殖经验的老把式,他第一次对自己的经验产生了怀疑。事情的起因是县里农技站新来的技术员小刘,在查看他的鱼塘后,指着水中泛起的泡沫说:\”张叔,您这\’十九鱼\’混养法,怕是会让鱼儿\’打架\’啊!\”
原来,老张一直奉行祖传的\”十九鱼\”养殖法——一个鱼塘里放养草鱼、鲢鱼、鳙鱼等十九种鱼类,认为\”多就是好\”。但现代水产养殖研究显示,盲目混养会导致物种间竞争饵料、氧气,反而降低产量。这场传统与科学的碰撞,最终让老张的鱼塘成为了全县生态养殖的示范点。
生态养殖的\”加减法\”
在技术员的帮助下,老张开始做起了\”减法\”:
改造项目 | 传统做法 | 科学方法 | 效果对比 |
---|---|---|---|
鱼种数量 | 19种混养 | 4-5种互补品种 | 病害减少40% |
投喂方式 | 一次性投喂 | 定时定量投喂 | 饲料利用率提高35% |
水质管理 | 靠天吃饭 | 安装增氧机 | 鱼类成活率提升至92% |
同时,他也学会了做\”加法\”:在鱼塘边种植空心菜形成\”浮床\”,既吸收水中过剩养分,又能增收;塘底投放螺蛳,成为天然的\”清道夫\”;甚至利用鱼塘水种植有机水稻,形成\”鱼稻共生\”系统。这种立体养殖模式,让他的亩产值从原来的8000元跃升至2万元。
从\”孤军奋战\”到\”生态联盟\”
老张的故事像一粒种子,在村里生根发芽。去年春天,五个相邻的鱼塘连片形成了200亩的生态养殖区,大家共同遵守\”三个统一\”标准:统一苗种、统一饲料、统一销售。更妙的是,养殖区与周边的果园形成了循环系统——果树枝叶发酵成鱼饲料,塘泥又成为最好的果树肥料。
\”现在我们的鲤鱼跳进了北京的高档超市!\”老张骄傲地说。通过电商直播,他们的\”生态鱼\”卖出了每斤38元的高价,还带动了乡村旅游。游客们不仅可以垂钓,还能体验果蔬采摘,形成了\”一水多用、一田多收\”的产业格局。
写在波纹里的启示
站在重新规划的鱼塘边,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。老张常说:\”养鱼如养水,水好鱼自肥。\”这句话道出了生态农业的真谛——尊重自然规律,善用科技手段,让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相得益彰。从\”十九鱼\”的执念到生态养殖的实践,不仅是一条鱼的蜕变之路,更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缩影。
如今,村里竖起了\”生态养殖示范基地\”的牌子,老张也成了县里的特聘农技讲师。每当有新养殖户问起\”养什么鱼好\”,他总会先反问:\”你知道你的塘里住着多少\’微生物工人\’吗?\”——这个问题,正是现代农业给我们最好的思考题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272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