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# 玉米黑粉病:田间“黑瘤子”的攻防战
一、症状识别:从幼苗到果穗的“肿瘤危机”
玉米黑粉病像一位潜伏的“破坏者”,从苗期到成熟期随时可能发动袭击。它的标志性症状是让玉米组织“肿”成大小不一的瘤状物,外披灰白色薄膜,成熟后裂开散出黑粉(病菌孢子),因此得名“黑瘤子”。
幼苗期:3-5片叶时,茎基部或叶片背面冒出小瘤,严重时幼苗枯死,像被“掐住了喉咙”。
成株期:雌穗受害最致命,果穗上半部变成畸形瘤体,仿佛玉米棒子“长歪了脸”;茎秆和叶片上的瘤子则像“串珠”,小而密集。
二、发病规律:高温高湿+粗放管理的“完美风暴”
环境推手:26-35℃的高温配合多雨天气,病菌孢子像“打了鸡血”般活跃。河南某地曾因夏季干旱后突逢暴雨,发病率飙升至30%。
人为漏洞:连作、偏施氮肥、虫害伤口(如玉米螟啃咬)都会为病菌“开门迎客”。例如,某农户因连续三年种植同一品种,导致田间菌源积累,减产过半。
品种弱点:甜玉米和苞叶松散的品种更易“中招”,就像穿少了衣服的孩子更容易感冒。
三、防治措施:五招打造“防黑”金钟罩
措施 | 具体操作 | 案例参考 |
---|---|---|
抗病品种 | 选择农大60、郑958等抗病品种,像给玉米穿上“防弹衣”。 | 河北某合作社改种抗病品种后,发病率从20%降至5%。 |
清除病源 | 病瘤未变黑前人工摘除(戴手套!),深埋或焚烧,避免孢子“逃逸”。 | 山东农户老王坚持田间巡查,及时清理病瘤,三年内病害减少70%。 |
轮作+深翻 | 与大豆轮作3年,秋收后深翻土地,把病菌“埋进坟墓”。 | 吉林黑土地推广玉米-大豆轮作,土壤菌量下降40%。 |
科学管理 | 控氮增磷钾,抽雄期及时灌溉,避免“虚胖”植株。 | 河南农技站指导农户平衡施肥,玉米茎秆健壮如“运动员”,发病率减半。 |
药剂防护 | 播种前用20%粉锈宁拌种(0.4%比例),抽穗前喷30%爱苗乳油。 | 陕西某农场通过拌种+喷药“双保险”,连续两年零发病。 |
四、特别提醒:病瘤的“两面性”
虽然黑粉病瘤会减产,但未成熟时(白色薄膜期)竟是一道“野味”!云南部分地区会采摘嫩瘤炒食,口感清甜。不过专家提醒:食用需谨慎,防治才是正道。
结语
对抗黑粉病,就像打一场“持久战”——既要选对“武器”(抗病品种),也要切断“补给线”(菌源),更要养出“精兵强将”(健壮植株)。农民朋友不妨从今天开始,给玉米田做一次“全面体检”吧!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07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