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注意啦!这些夏玉米播种误区可别再犯了
夏玉米播种季又到了,不少农民朋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。但你知道吗?播种环节的每一个小失误,都可能让秋收时的产量大打折扣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年我们犯过的播种错误,看看你中招了几个?
误区一:播种时间\”宁早勿晚\”的执念
\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\”这句老话在玉米播种上可不完全适用。去年河南周口的张大叔就吃了大亏,他坚持\”五一\”前播种,结果遭遇倒春寒,出苗率不足六成,最后不得不毁种重播。夏玉米不同于春玉米,它的生育期本就较短,播种过早反而容易遭遇高温干旱。最佳播种期应该在小麦收获后3-5天内,此时土壤墒情适宜,就像给种子准备了一张温床。
误区二:种植密度\”多多益善\”的误区
\”稠田收瘪谷\”这句农谚在玉米种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山东聊城的李大姐去年听信\”密植高产\”的说法,把紧凑型品种种到了每亩5000株,结果玉米秆细如筷子,穗小如拇指,减产近三成。其实不同品种对密度的要求差异很大,就像人穿衣服要量体裁衣一样。这里给大家一个参考表格:
品种类型 | 建议密度(株/亩) | 行距(cm) | 株距(cm) |
---|---|---|---|
大穗型 | 3500-4000 | 60 | 28-32 |
中穗型 | 4000-4500 | 50 | 22-25 |
紧凑型 | 4500-5000 | 40 | 18-20 |
误区三:播种深度\”随心所欲\”的坏习惯
播种深度看似小事,实则关乎生死。河北保定的王大哥去年图省事,播种机调成固定深度,结果地头湿润处种子深达8cm,苗子迟迟拱不出土;地尾干燥处又浅至2cm,种子被晒成了\”爆米花\”。正确的做法是\”看墒定深\”:湿润黏土地3cm左右,就像给种子盖层薄被;沙质干旱地可加深至5cm,相当于给种子加个保护罩。
误区四:种肥同播\”亲密无间\”的危险关系
\”好心办坏事\”在种肥间距上最常见。安徽亳州的赵大叔去年把肥料和种子播在同一沟,结果出苗后出现\”斑秃\”——每隔几米就有一段苗子枯黄死亡,远看像得了\”鬼剃头\”。这其实是肥料烧苗的典型症状。记住这个安全距离:化肥与种子至少要间隔8-10cm,就像两个性格不合的人需要安全距离一样。
误区五:种子处理\”画蛇添足\”的多余操作
现在市售的包衣种子就像穿着防护服的战士,但有些农户总觉得防护不够。陕西渭南的刘阿姨去年又给种子拌了超量杀虫剂,结果出苗时地里星星点点,活像\”秃子的头发——稀稀拉拉\”。正规厂家的包衣种子已经过科学配比,二次包衣反而会\”过犹不及\”。除非遇到特殊虫害威胁,否则不要轻易给种子\”加餐\”。
误区六:品种选择\”乱点鸳鸯谱\”的混播行为
\”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\”的投资理论被错误应用到玉米种植上。吉林四平的孙大伯去年把三个不同熟期的品种混播,结果早熟品种已经开始灌浆,晚熟品种才刚抽雄,最后机械收割时损失惨重。品种混播需要精确计算花期相遇度,就像组织合唱团要讲究声部和谐一样。普通农户最好选择单一品种播种,避免\”自乱阵脚\”。
表:常见夏玉米播种误区及正确做法对照表
误区表现 | 产生后果 | 正确做法 | 形象比喻 |
---|---|---|---|
过早播种 | 遭遇低温烂种 | 麦收后3-5天播种 | 等水温合适再下饺子 |
过度密植 | 植株争光倒伏 | 按品种特性定密度 | 公交车座位要留空隙 |
播种过深 | 弱苗迟出 | 墒情好3cm,差5cm | 种子不是越深越安全 |
种肥混播 | 烧苗缺株 | 保持8-10cm距离 | 火药和火柴要分开放 |
盲目拌种 | 抑制发芽 | 使用正规包衣种子 | 防护服外不必再穿雨衣 |
品种混播 | 成熟不一 | 选择单一优良品种 | 合唱团要统一声部 |
记住这些教训,今年夏播可别再重蹈覆辙了。农业种植就像养育孩子,播种时的每一个细心呵护,都会在秋收时得到丰厚的回报。您平时播种还遇到过哪些问题?欢迎留言分享,让我们共同避开这些\”坑\”,迎来金秋的丰收喜悦!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118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