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
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,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大小斑病的威胁。这种病害如同潜伏在田间的不速之客,一旦条件适宜便会迅速蔓延,轻则导致叶片枯黄,重则造成减产过半。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大小斑病的发病原因,并分享实用的防治技巧,帮助农民朋友守护好每一株玉米。
一、认识玉米大小斑病
玉米大小斑病是两种不同的病害,但它们常常“结伴而行”,给玉米生长带来双重打击。大斑病的病斑如同粗犷的笔触,在叶片上勾勒出长梭形的灰褐色痕迹,长度可达10厘米;而小斑病则像细密的针脚,形成椭圆形褐色斑点,边缘清晰,直径通常不超过1厘米。这两种病害都喜欢在玉米抽穗后“发威”,若不及时控制,整片田地将如同被火烤过一般,叶片焦枯,籽粒干瘪。
二、病害为何屡屡得逞?
1. 气候是“帮凶”
大小斑病的病菌最擅长打“温湿度组合拳”。当温度在20-30℃之间,加上连续阴雨天气,空气湿度超过85%时,这些病菌就会活跃起来。例如,2024年河北某玉米种植区因梅雨季延长,大斑病发病率较往年增加了40%,许多农户措手不及。
2. 田间管理埋下隐患
秸秆还田不当:去年收获后遗留的病残体,就像埋在地里的“定时炸弹”。吉林一位农户曾因未清理病株,次年病害爆发时间比邻田早了两周。
种植密度过高:过于密集的玉米田如同拥挤的教室,通风透光差,湿度居高不下。山东某实验表明,每亩超过4500株的田块,小斑病发生率是合理密植田的1.8倍。
3. 品种选择失误
部分农户盲目追求高产,种植抗病性差的品种。就像2023年河南推广的某个高产品种,虽然产量潜力大,但因缺乏斑病抗性,在潮湿年份损失惨重。
三、防治措施:多管齐下方能治本
1. 农业防治:打好基础战
措施 | 具体操作 | 效果 |
---|---|---|
品种选择 | 选用抗病品种(如‘郑单958’、‘先玉335’) | 降低发病率50%以上 |
轮作倒茬 | 与大豆、花生轮作2年以上 | 减少田间菌源30%-40% |
合理密植 | 春玉米每亩3000-3500株,夏玉米4000-4500株 |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|
科学施肥 | 增施磷钾肥,控制氮肥用量 | 增强植株抗病性 |
2. 化学防治:精准打击
发现病斑时,要像消防员救火般迅速行动:
大斑病:用50%多菌灵500倍液或75%百菌清800倍液喷雾,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。
小斑病:选用70%甲基硫菌灵600倍液,加入有机硅助剂提高附着力。
河北高碑店的王大叔分享经验:“去年发现病叶后,我每隔7天喷一次药,同时加入芸苔素内酯帮助玉米恢复,最终产量比邻居家高出两成。”
3. 生物防治:绿色卫士
在病害初期,可以尝试:
喷施枯草芽孢杆菌(100亿CFU/克)每亩20克
悬挂诱虫板(每亩30块)减少传病昆虫
这些方法虽然见效稍慢,但不会破坏生态平衡,特别适合有机种植基地。
四、特别提醒:预防胜于治疗
播种前:用50℃温水浸种15分钟,可杀死种子表面80%的病菌。
生长中期:定期巡查,发现底部叶片有病斑立即摘除。
收获后:将秸秆粉碎深翻或集中发酵堆肥,切勿露天堆放。
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就像一场持久战,需要综合运用各种“战术”。只要坚持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原则,就能让玉米田远离病害困扰,迎来金秋的丰收喜悦。记住,健康的植株才是最好的“抗病良药”!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14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