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湟中县废旧农膜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:从\”白色革命\”到\”白色污染\”的治理之路
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大县湟中,地膜覆盖技术曾被誉为农业生产的\”白色革命\”,为当地蚕豆、油菜、马铃薯和蔬菜等作物带来了显著的增产效果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这场\”革命\”逐渐显露出它的另一面——\”白色污染\”。漫步在湟中县的田间地头,随处可见随风飘舞的残破地膜,它们或挂在树枝上,或堆积在沟渠边,成为这片土地难以愈合的\”伤疤\”。
湟中县废旧农膜利用现状: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
湟中县作为青海省重要的农业产区,年废旧农膜产生量高达1055吨,相当于每天有近3吨的残膜被遗弃在农田中。这些看似轻薄的塑料薄膜,却因其难以降解的特性,在土壤中堆积成灾。以李家山镇为例,该镇蔬菜覆膜面积从2012年的4000亩激增至7000亩,年使用地膜49吨,而回收量仅为34.39吨,回收率不足26.3%。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15吨的残膜滞留在这片土地中,如同\”慢性毒药\”般侵蚀着农田的健康。
表:湟中县典型乡镇农膜使用与回收情况对比
乡镇名称 | 覆膜面积(亩) | 年使用量(吨) | 年回收量(吨) | 回收率(%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李家山镇(蔬菜) | 7000 | 49 | 34.39 | 26.3 |
李家山镇(马铃薯) | 11700 | 81.9 | 数据缺失 | 数据缺失 |
全县平均水平 | – | – | – | <30 |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些残膜在自然环境中需要上百年才能完全降解。一位当地老农无奈地表示:\”十年前覆膜的地,现在翻土还能挖出当年的碎膜,就像地里长了\’白头发\’。\”这种污染不仅破坏了村容村貌,更通过改变土壤结构、阻碍作物根系生长等方式,导致农作物减产高达10%-30%,形成了\”增产-污染-减产\”的恶性循环。
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:六大症结制约回收利用
湟中县废旧农膜回收工作面临着系统性困境。首先是\”九龙治水\”的管理困局——农膜污染防治涉及环保、发改、农业等近十个部门,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,农业部门\”单打独斗\”的局面让回收工作举步维艰。一位基层农技员苦笑道:\”我们就像\’光杆司令\’,既要管回收,又要协调运输,连宣传标语都是我们自己写的。\”
其次是劣质农膜泛滥的市场乱象。调查显示,当地农户使用的农膜厚度普遍小于0.01mm的国家标准,这些\”薄如蝉翼\”的农膜韧性差、易破碎,在捡拾时\”一碰就碎\”,大大增加了回收难度。田家寨镇的王大姐抱怨道:\”买的时候图便宜,用的时候才知道上当,这些膜捡都捡不起来,只能眼睁睁看它们烂在地里。\”
表:湟中县废旧农膜回收面临的六大核心问题
问题类型 | 具体表现 | 影响程度 |
---|---|---|
管理体制问题 | 部门协调不畅,农业部门孤军奋战 | ★★★★☆ |
产品质量问题 | 超薄地膜普遍,易破碎难回收 | ★★★★★ |
环保意识问题 | 干部群众对污染危害认识不足 | ★★★☆☆ |
处理设施问题 | 最近处理点距县城60公里 | ★★★★☆ |
回收方式问题 | 主要依赖人工捡拾,效率低下 | ★★★★☆ |
资金补贴问题 | 国家补贴少,农民积极性低 | ★★★☆☆ |
处理设施严重缺失让回收工作陷入\”有始无终\”的尴尬。最近的残膜处理点位于60公里外的湟源县恩泽农业公司,对偏远乡镇而言,运输成本甚至超过回收收益。加之现行补贴标准仅为每公斤1元,农民每天捡拾4亩地收入仅22.4元,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,这种\”赔本赚吆喝\”的生意自然无人问津。
治理路径探索:从\”治标\”到\”治本\”的创新实践
面对困局,湟中县近年来探索出一条\”疏堵结合\”的治理新路。在源头管控上,严格执行青海省地膜标准(63/T1168-2016),推广厚度≥0.01mm的高标准地膜,从材料上解决\”易碎难收\”问题。县农业局李科长介绍:\”现在我们像查酒驾一样查劣质地膜,去年就查处了3起销售超薄膜的案子。\”
在回收环节,湟中县创新推出\”以旧换新\”政策——农民交回一定量残膜即可优惠购买新膜。鲁沙尔镇的张大哥算了一笔账:\”交20公斤旧膜能省30块钱,相当于白捡了一袋化肥钱。\”这一政策巧妙地将环保行为转化为经济激励,回收率提升了近40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赋能带来的变革。县里购置的农膜回收机每天可作业50亩,效率是人工的12倍以上,还能回收耕作层残膜。配合新建的残膜加工点,形成了\”回收-加工-再利用\”的完整产业链。加工后的颗粒可作为塑料制品原料,每吨利润可达800元,实现了变废为宝。
未来展望:构建农膜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
解决\”白色污染\”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。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:建立\”地膜身份证\”制度,实现生产、销售、使用、回收全程追溯,严格落实\”谁生产谁处理\”责任;完善回收网络,在每个乡镇设立1-2个回收站,解决\”最后一公里\”问题;加大政策扶持,将残膜回收纳入生态补偿范围,让农民\”有利可图\”。
正如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倡议书中呼吁的:\”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\’饭碗田\’。\”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,通过政府、企业、农民三方合力,曾经的\”白色污染\”终将转化为\”绿色财富\”,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。毕竟,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,不应是满目疮痍的塑料废墟,而应是沃野千里的希望田野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18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