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玉米叶斑病的识别与防治:守护田间的那抹绿
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\”健康杀手\”之一,它悄无声息地侵袭叶片,像隐形的火焰般吞噬着农民丰收的希望。在我国各大玉米主产区,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叶斑病危害,轻则造成5%-10%的减产,重则导致30%以上的产量损失。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一病害的\”真面目\”,掌握识别技巧和防治方法,为玉米健康生长保驾护航。
玉米叶斑病的\”身份证照片\”
玉米叶斑病并非单一病害,而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叶片斑点类病害的统称,主要包括大斑病、小斑病、灰斑病、弯孢叶斑病和褐斑病等。这些病害虽然\”同姓不同名\”,但都会在叶片上留下独特的\”印记\”。
大斑病像是叶片上的\”条形码\”,初期为水渍状灰色小斑点,之后迅速扩展成梭形大斑,长度可达10-30厘米,宽1-3厘米,中央黄褐色,边缘深褐色。湿度大时,病斑正反面都会长出灰黑色霉层,如同撒了一层煤灰。
小斑病则像是叶片上的\”芝麻饼\”,病斑小而多,椭圆形,长度一般不超过1厘米,宽度限于两叶脉之间,边缘赤褐色,中央黄褐色,有时可见2-3圈同心轮纹。与小斑病相比,灰斑病的病斑更显\”规矩\”,初期为灰色至浅褐色小点,后期变为褐色矩形或圆形斑点,抗病品种上呈圆点型,感病品种上则呈典型矩形。
弯孢叶斑病的病斑最具\”艺术感\”,圆形至卵形,直径1-2毫米,中央乳白色,边缘淡红褐色或暗褐色,带有明显的褪绿晕圈,对光观察时如同一个个小\”彩虹圈\”。而褐斑病则像是叶片上的\”雀斑\”,初期为黄色小斑点,后变黄褐色、红褐色至紫褐色,这些小斑点会连成一段段的病斑,后期叶片和茎上会出现无规则大斑点。
表:常见玉米叶斑病症状对比表
病害类型 | 病斑形状 | 病斑大小 | 颜色特征 | 特殊标志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大斑病 | 梭形长条斑 | 长10-30cm,宽1-3cm | 中央黄褐色,边缘深褐色 | 灰黑色霉层 |
小斑病 | 椭圆形 | 长<1cm,宽限于叶脉间 | 边缘赤褐色,中央黄褐色 | 有时有同心轮纹 |
灰斑病 | 矩形或圆形 | 直径不定 | 灰色至浅褐色,后期变褐 | 抗病品种圆点型 |
弯孢叶斑病 | 圆形至卵形 | 直径1-2mm | 中央乳白色,边缘红褐色 | 明显褪绿晕圈 |
褐斑病 | 不规则小斑点 | 斑点直径小 | 黄褐色至紫褐色 | 后期连成大斑 |
叶斑病的\”作案手法\”与\”作案条件\”
这些叶斑病病原菌大多是真菌界的\”惯犯\”,它们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,像潜伏的特工一样等待来年再次出击。春季气温回升后,这些病原菌开始\”苏醒\”,通过风雨和气流传播,寻找新的\”受害者\”。
玉米大斑病属于\”中温高湿型罪犯\”,最喜欢在20-25℃的温度和90%以上的相对湿度下\”作案\”,尤其在玉米拔节至抽穗期,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,它们就会\”疯狂作案\”,迅速蔓延。小斑病的\”作案温度\”稍高,适宜在26-29℃下活动,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3-25℃。而灰斑病和弯孢叶斑病则是典型的\”高温高湿型团伙\”,在湿热条件下特别活跃。
去年河南某玉米种植大户张师傅就吃了大亏,他种植的200亩玉米在7月下旬开始出现叶斑病,起初只是底部叶片有几个小斑点,他没太在意。谁知连续一周的阴雨后,病害像野火般蔓延,短短十天就让大半玉米地\”挂了彩\”,最终导致近三成的减产。\”那些病斑长得太快了,头天还只是几个小点,第二天就变成了一大片,叶子眼看着就黄了、枯了。\”张师傅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。
综合防治:构建玉米的\”免疫系统\”
防治玉米叶斑病不能只靠\”亡羊补牢\”,而应该建立\”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\”的体系,就像给玉米构建一套强大的\”免疫系统\”。
优选抗病品种:第一道防线
选择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,如同给玉米穿上\”防弹衣\”。目前我国已培育出多个抗叶斑病的玉米品种,如\’郑单958\’、\’先玉335\’等对大斑病有较好抗性,\’浚单20\’对小斑病抗性较强。选购种子时,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的包衣种子,种子包衣中的杀菌剂能有效预防早期病害侵染。
山东农科院的实验数据显示,在相同栽培条件下,抗病品种的叶斑病发生率比普通品种低60%-80%,产量提高15%-25%。这充分证明了\”好种出好苗,好苗产量高\”的农谚。
农业措施:切断传播链
良好的田间管理能有效切断病害传播链。要合理轮作,避免连作,最好与大豆、花生等非寄主作物轮作2-3年,减少田间菌源积累。要科学密植,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密度,一般紧凑型品种每亩4000-4500株,平展型品种3500-4000株,保证田间通风透光。
平衡施肥也至关重要。底肥要施足有机肥,配合适量氮磷钾化肥,追肥时注意增施钾肥,提高植株抗病性。去年吉林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对比试验显示,增施钾肥的田块叶斑病发生率降低40%以上。
玉米收获后,一定要彻底清理田间病残体,将秸秆深翻入土或移出田外集中处理,减少越冬菌源。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秸秆还田配合腐熟菌剂,加速病残体分解。
化学防治:精准打击
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,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,但要注意\”对症下药\”,不同叶斑病的有效药剂有所差异:
大斑病:可选用75%肟菌·戊唑醇干悬浮剂、苯甲·溴菌腈、嘧菌酯·丙环唑等
小斑病:可用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、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
灰斑病:推荐使用丙环唑、异菌脲、苯甲·嘧菌酯等
弯孢叶斑病:代森锰锌、氟硅唑、腐霉利效果较好
褐斑病:吡唑醚菌酯+苯甲·丙环唑或氟环唑是理想选择
河北保定的一位农艺师王技术员分享了他的防治经验:\”防治叶斑病要抓住三个关键时期——拔节期、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。去年我们在发病前用代森锰锌进行预防性喷施,发病初期改用嘧菌酯·丙环唑,10天后再喷一次,效果非常好,病害控制在5%以下。\”
喷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:一是交替用药,避免单一药剂长期使用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;二是添加助剂,如有机硅等,提高药液展着性和渗透性;三是精准施药,重点喷施中下部叶片,做到均匀周到;四是安全用药,遵守安全间隔期,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。
生物防治:绿色卫士
对于追求绿色生产的种植者,生物防治是不错的选择。实验证明,枯草芽孢杆菌、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对叶斑病有一定防效。诱虫板、性诱剂等也能减少传病媒介。云南某有机玉米种植基地采用\”生物农药+天敌\”的模式,配合科学肥水管理,成功将叶斑病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,虽然产量比常规种植低10%-15%,但产品价格高出30%,整体效益反而更好。
监测预警:掌握防治主动权
防治叶斑病要\”知己知彼\”,掌握田间病情动态。从玉米拔节期开始,应定期(每周一次)调查田间发病情况,特别注意低洼潮湿田块和感病品种种植区。当田间病株率达到5%-10%,或下部叶片出现零星病斑时,就应发出预警,准备防治。
现在许多地区已建立玉米病害监测预警系统,通过田间传感器收集温湿度数据,结合气象预报,预测病害流行风险,并通过手机短信、微信等渠道向农户发布预警信息。去年,黑龙江农垦系统通过这种预警系统,提前3-5天预测到大斑病流行趋势,指导农户及时防治,减少损失约8000万元。
结语
玉米叶斑病虽是小斑点,却能造成大损失。通过\”抗病品种打基础,农业措施减菌源,化学防治控流行,生物防治保绿色\”的综合防控策略,我们完全可以将叶斑病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。记住,防治叶斑病贵在\”早\”字——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防治,才能守住那片绿色的希望,换来金秋时节的丰收喜悦。
正如一位老农所说:\”种地如养儿,防病如防贼。平时多上心,秋收少流泪。\”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和精心的管理,为玉米撑起一把保护伞,让每一片绿叶都能尽情拥抱阳光,为丰收谱写绿色的诗篇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19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