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# 玉米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:让土地“挤”出更多金穗子
在黑龙江省桦川县的一片示范田里,老农张大爷蹲在田埂上,眯眼望着自家玉米地——往年亩产顶多500公斤的地块,去年竟破天荒收了685公斤!这背后的“功臣”,正是当地农技站推广的玉米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。这种像“搭积木”一样重新设计玉米种植空间的技术,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甜头。
一、技术核心:给玉米打造“豪华公寓”
传统玉米种植像“集体宿舍”,株距松散、垄窄行密;而大垄密植技术则像给玉米建起了“loft公寓”——通过将两条65厘米的标准垄合并成110-140厘米的宽垄,垄上双行种植,行距缩小至40-50厘米(见表1)。这种设计让玉米既能“肩并肩”共享阳光雨露,又不会因拥挤而“打架”。
表1:大垄密植与传统种植参数对比
| 指标 | 传统种植 | 大垄密植(110cm模式) |
|————–|—————-|———————–|
| 垄宽 | 65cm | 110cm |
| 垄上行距 | – | 40-45cm |
| 亩保苗数 | 3500-4000株| 4500-6500株 |
| 光能利用率 | 中等 | 提高15%-20% |
二、增产秘诀:三个“精准”打配合
精准选种:像给运动员选跑鞋一样,桦川县农技站推荐了“东农264”“迪卡1563”等耐密抗倒品种,这些品种株型紧凑如“仪仗队”,即使密植也能保持挺拔身姿。
精准施肥:采用“少吃多餐”策略,底肥用腐熟农家肥2吨/亩打底,追肥时像“打点滴”一样在玉米7-9叶期侧深施尿素,肥料利用率提高30%。
精准控水:阿荣旗的示范田里,滴灌带如同“毛细血管”铺设在垄间,拔节期、抽雄期等关键生长期按需供水,比漫灌节水40%。
三、病虫害防治:给玉米请“贴身保镖”
在莫旗的玉米田上空,几架无人机正投放赤眼蜂球——这些“空中卫士”能寄生玉米螟虫卵。配合“三招鲜”:①播种前用噻虫嗪种衣剂给种子“穿防护服”;②生长期悬挂黄板诱杀蚜虫;③抽雄期喷施苏云金杆菌生物农药,让病虫害防治成本降低一半。
四、推广实招:让技术“看得见摸得着”
扎兰屯市农技中心用“土办法+高科技”推广:
田间课堂:在示范田插上二维码标牌,扫码就能看技术要点视频;
算账对比:给农民算明细账:“密植虽多花50元种子钱,但亩增产150斤,多赚200元!”
政策托底:对连片应用200亩以上的合作社,每亩补贴30元农机作业费。
如今,这项技术已在东北地区推广超200万亩。就像张大爷说的:“地还是那块地,换个种法,玉米棒子就能多结出一箩筐!”未来随着智能播种机、水肥一体化设备的普及,这项“挤”出高产的技术还将创造更多奇迹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20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