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:从田间管理到科学用药
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,其生长过程中常遭遇多种病害威胁,轻则减产,重则绝收。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,结合田间实际案例,为种植户提供实用指导。
玉米病害的\”隐形杀手\”:穗腐病家族
穗腐病堪称玉米生长后期的\”头号公敌\”,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病害,而是一个由多种病原菌组成的\”犯罪团伙\”。2022年广西南宁某玉米种植区曾出现大面积穗腐病暴发,导致约30%的产量损失,让许多农户措手不及。这个\”团伙\”中最活跃的成员包括腐穗病、丝核菌穗腐病和粉红聚端孢穗腐病。
腐穗病发病时,果穗顶端或基部开始腐烂,病粒皱缩无光泽,籽粒间常出现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,就像给玉米穗裹了一层发霉的\”毛毯\”。而丝核菌穗腐病早期会在果穗上长出橙红色霉层,后期变为暗灰色,外苞叶上还会生出白色至黑色小菌核,如同撒了一把黑芝麻。粉红聚端孢穗腐病则会使整个果穗或部分区域生出浅红色霉状物,多发生在收获后的果穗上,但在秋雨连绵的年份,田间也会遭殃。
防治穗腐病的三大策略:
农业防治: 调节播种期,避开雨季与玉米孕穗期重合;发病后及时开沟排水,降低田间湿度;实行3年以上轮作(与高粱、谷子、大豆等轮作);收获后深翻土地,减少病菌残留。
人工干预: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药剂灌心拔除病株;吐丝授粉期至乳熟期继续清除病株,并深埋或烧毁;实施人工苞叶晒籽粒措施(注意不要扭伤穗柄)。
药剂防治: 针对不同病原菌选择专用药剂(详见表1)。
表1:玉米穗腐病药剂防治方案
病害类型 | 推荐药剂 | 使用浓度 | 施药时期 |
---|---|---|---|
丝核菌穗腐病 | 5%井冈素水剂 | 1000倍液 | 发病初期喷穗部 |
50%多菌灵悬浮剂 | 700-800倍液 | 每7-10天一次 | |
粉红聚端孢穗腐病 | 40%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| 1000倍液 | 发病初期喷穗部 |
青霉穗腐病 | 70%甲基托布津 | 1000倍液 | 收获前喷穗部 |
叶部病害:玉米的\”皮肤病\”困扰
如果说穗腐病攻击的是玉米的\”果实\”,那么叶部病害则像是困扰玉米的顽固\”皮肤病\”。小斑病、大斑病和纹枯病是其中最常见的三种,它们虽不直接危害果穗,但会削弱植株光合作用能力,导致\”营养不良\”。
小斑病在叶片上形成椭圆形或长圆形病斑,大小约10-15毫米×3-4毫米,呈黄褐色或红褐色,边缘色泽较深,有时可见2-3个同心轮纹,就像一个个\”靶心\”。2019年河南平顶山某玉米种植区,7-8月连续阴雨后小斑病大暴发,病株率高达60%,给当地农户上了惨痛的一课。
纹枯病则主要危害叶鞘、叶片和苞叶,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近圆形病斑,后期变为白色、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,湿度高时病斑上会产生白霉,之后形成黑褐色菌核,如同在叶片上泼洒了变质的牛奶。
表2:玉米叶部病害防治方案对比
防治措施 | 小斑病 | 大斑病 | 纹枯病 |
---|---|---|---|
抗病品种 | 豫玉11号等 | 先玉335等 | 郑单958等 |
关键防治期 | 心叶末期至抽雄期 | 拔节至抽雄期 | 拔节期 |
常用药剂 | 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| 枯草芽孢杆菌 | 5%井冈霉素 |
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| 苯甲·吡唑嘧菌酯 | 20%三唑酮乳油 | |
施药间隔 | 7天一次,连喷2-3次 | 7-10天一次 | 视病情喷1-2次 |
系统性病害:玉米的\”癌症\”威胁
在玉米病害中,还有一些更为棘手的系统性病害,如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,它们就像玉米的\”癌症\”,一旦感染,整株玉米往往\”凶多吉少\”。
丝黑穗病最显著的特征是病株雌穗变小,不吐花丝,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,后期苞叶破裂散出黑粉(病菌的冬孢子),这些黑粉一般黏结成块,内部夹杂丝状寄生维管束组织,如同一个被烧焦的玉米棒。该病在东北、华北等春玉米产区尤为严重,2020年吉林部分地区发病率达15%,造成重大损失。
瘤黑粉病则会在玉米茎、叶、穗等幼嫩组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,初期呈银白色有光泽,迅速膨大,后期外膜破裂散发黑粉。与丝黑穗病不同,瘤黑粉病可为害植株多个部位,病瘤长在雌穗上会导致结实不良或完全不结实。
防治要点:
种子处理是关键: 用种子量0.5%的1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,或0.8%的50%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
田间管理不可少: 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;收获后清洁田园;实行3年以上轮作
栽培措施要跟上: 适期播种促进幼苗快速出土;抽穗前后保证水分供应;防治玉米螟减少伤口
综合防治:构建玉米病害\”防火墙\”
任何单一防治措施都难以完全控制玉米病害,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策略,构建多层次的\”防火墙\”。湖北某农场通过实施以下综合措施,成功将病害损失率控制在5%以内:
抗病品种选择: 根据当地主要病害种类选择相应抗病品种,如先玉335对大斑病抗性较好
种子处理技术: 使用含有精甲·咯菌腈、苯醚甲环唑等成分的种衣剂处理种子
健身栽培管理:
合理密植(根据品种特性调整,一般每亩3000-4000株)
科学施肥(基肥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kg+复合肥40kg;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-20kg)
及时排水(雨后田间积水不超过24小时)
生物物理防治:
安装太阳能杀虫灯(每15-20亩一盏)
设置黄板(每亩30张)诱杀蚜虫等害虫
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(每亩1万头,分2次释放)
科学用药原则:
预防为主,抓住关键防治期
轮换用药,避免抗药性产生
精准施药,减少环境污染
结语:防治结合,方能长治久安
玉米病害防治是一场持久战,需要防治结合、标本兼治。通过选用抗病品种、优化栽培措施、加强田间管理和科学使用药剂等多管齐下,才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。记住,预防的成本永远低于治疗,定期田间巡查,早发现早处理,是减少损失的关键。希望本文提供的防治方法能帮助广大玉米种植户战胜病害威胁,赢得丰收的喜悦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213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