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# 芦笋二次留母茎三次采笋栽培技术:从“赤脚农民”到亩产6000斤的奇迹
在浙江萧山的围垦区,有一位被称作“芦笋大王”的农民施渭尧。他仅凭小学文化,却用40年时间摸索出一套颠覆传统的种植技术——大棚芦笋二次留母茎三次采笋法,将采收期从国际通行的60天延长至250天,亩产高达6000斤,年收益突破2.6万元/亩。国外专家参观时“惊掉下巴”的案例,正是中国农业智慧的生动缩影。
一、技术核心:像“养孩子”一样管理芦笋
芦笋的母茎如同孩子的“营养通道”,传统种植一年仅留一次母茎,而施渭尧的秘诀在于“春养秋换”:
春母茎留养:4月中下旬选择直径1厘米以上的健壮嫩茎,每株留3-5根,像搭支架一样分散分布。
秋母茎更新:9月上中旬“换班”,淘汰老化春茎,留养0.8厘米粗的新茎,每株10-15根,宛如给芦笋“输血”。
案例对比:
| 指标 | 传统露地栽培 | 二次留茎三次采笋 |
|—————|————-|——————|
| 采收期| 60天| 250天|
| 亩产量| 1800公斤| 2400-2900公斤|
| 农药用量 | 高 | 减少30%以上 |
| 经济效益 | 1.2万元/亩 | 2.6万元/亩 |
数据综合自萧山基地与平湖试验田
二、实操要点:农民也能懂的“时间表”
温度调控:大棚像“空调房”,冬季白天保持28-32℃,夜间不低于5℃;夏季揭裙膜换防虫网,避免“蒸桑拿”。
施肥节奏:
三次“大补”:12月冬肥、4月春茎肥、9月秋茎肥,以腐熟有机肥为主,像给芦笋“煲汤”。
日常“加餐”:采笋期每15天追施水溶肥,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,如同“营养快线”。
老施的土办法:他用滴灌带辅助生物降解膜,既保湿又免去收膜人工,膜裂后自然降解,环保又省力。
三、病虫害防治:以“防”代“治”的智慧
物理防控:大棚顶膜开“天窗”,既通风又防雨,减少茎枯病;杀虫灯和性诱剂像“陷阱”,专捉斜纹夜蛾。
生物药剂:枯草芽孢杆菌兑水喷施,如同“益生菌”护体,替代化学农药。
教训分享:广西某基地曾因忽视清园,导致根腐病爆发,后学习施渭尧的“三消毒”法(冬、夏、秋三次土壤消毒),病害锐减。
四、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启示
这项技术的成功,不仅是科学,更是农民“接地气”的创新。施渭尧白天种地、夜晚啃书,甚至收集全球25个芦笋品种做试验。正如他所说:“种芦笋就像养孩子,不能饿着也不能惯着。”如今,该技术已推广至全国11万亩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绿色引擎”。
小贴士:新手建议从“格兰德”“加州早生”等抗病品种起步,搭配微滴灌系统,事半功倍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27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