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2018年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全面解析
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,其高产栽培技术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。2018年夏季,受气候变化影响,玉米种植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。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当年夏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,从品种选择到适时收获,为您呈现一套完整的科学种植方案。
科学选种:高产的第一步
选对品种是玉米高产的基础。2018年夏季,河北省夏播区特别推荐了\”紧凑、耐密、抗倒\”类型的优良品种,如郑单958、先玉335、农华816等。这些品种如同玉米界的\”运动员\”,具备株型紧凑、抗倒伏能力强、耐密植等特点,特别适合机械化收割的需求。
对于计划进行籽粒直收的地区,专家建议选择熟期相对较早的品种,如MC812、京农科728等。这些早熟品种就像\”短跑健将\”,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生长周期,有效避开后期可能遭遇的不利天气条件。值得注意的是,种子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,特别是采用机械单粒精播的地区,更要选择活力强、芽势高的优质种子,确保田间出苗率和幼苗整齐度。
表:2018年夏玉米主推品种及特点
品种名称 | 类型 | 主要特点 | 适宜区域 |
---|---|---|---|
郑单958 | 紧凑耐密型 | 抗倒伏、产量稳定 | 华北夏播区 |
先玉335 | 早熟型 | 脱水快、适宜机收 | 籽粒直收区 |
农华816 | 抗逆型 | 耐旱、抗病性强 | 干旱多发区 |
京农科728 | 超早熟型 | 生育期短、稳产 | 无霜期短地区 |
抢时早播:与时间赛跑
农谚说:\”春争日,夏争时\”,夏玉米播种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2018年,由于干热风较早到来,专家预测小麦可能提前成熟,这为夏玉米早播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当时的技术指导意见强调,小麦收获后要立即抢播抢种,做到\”当天收麦当天播\”、\”上午收麦下午播\”,最大限度减少接茬农耗时间。
播种时间的把握如同\”精准的钟表\”,中南部地区尽量保证在6月15号之前完成播种。采用大中型播种机械进行作业,播种机速度控制在4公里/小时的安全范围内,避免因速度过快造成漏播和缺苗断垄。对于传统麦田套种习惯的区域,2018年特别建议改为机械直播,以提高播种质量,解决播种深度不一致导致的苗情不匀问题。
播种时的水分管理同样关键。底墒不足时,播后要尽早灌溉\”蒙头水\”,这就像给种子送去\”及时雨\”,采用节水灌溉技术,缩短轮灌周期,实现早播种、早灌溉、早萌发、早出苗的良性循环。
合理密植与精细管理
密度控制是夏玉米高产的\”黄金法则\”。2018年的技术指南指出,紧凑耐密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一般掌握在4000-5000株/亩,其中高产田可适当提高至4500-5000株/亩。这就像给每株玉米分配\”私人空间\”,过密会导致资源竞争,过稀则浪费土地资源。
当年气象部门预测夏季雨水偏多,发生植株徒长及倒伏的风险加大,因此专家特别提醒合理增密一定要适度,防止因密度过大造成的田间倒伏。一般大田可采用60厘米等行距方式种植,这种布局既便于机械化作业,又能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。
苗期管理要像\”照顾婴儿\”般细心。夏玉米从出苗到拔节前为苗期,约20-25天,此时玉米耐旱怕涝,管理重点是控制地上部分生长,促进根系发育。化学除草需特别注意药剂选择和使用时机,苗期病虫害如粗缩病、二点委夜蛾等需要及时防治,这些病虫害如同玉米的\”隐形敌人\”,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严重损失。
科学施肥与水分管理
精准施肥是玉米高产的\”营养密码\”。2018年提倡\”氮钾配合、种追结合\”的施肥策略,这就像为玉米设计\”科学食谱\”。在保证氮肥的基础上,适量增施钾肥(每亩15-20公斤硫酸钾或氯化钾),有条件的还可配施1-1.5公斤硫酸锌等微肥,这些微量元素如同玉米生长的\”维生素\”。
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的\”食欲旺盛期\”,每亩需追施尿素20-25公斤,开沟深施或结合灌溉施用。专家特别警告避免拔节期追施氮肥,以防基部茎节过度伸长增加倒伏风险。施肥技术的进步体现在当年推荐使用高地隙施肥机械、自走式小型中耕施肥机械或水肥一体化方式,提高施肥效率和肥效。
水分管理方面,2018年河北省麦区前期降水较多,土壤墒情较好,但播后墒情不足时仍需及时灌\”蒙头水\”。夏玉米生长期间要特别注意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这两个\”口渴期\”的灌溉需求,如同人在剧烈运动后需要补水一样。灌溉时尽可能采用节水技术,科学调配水资源,优先保证关键期地块的灌溉。
病虫害综合防治
2018年专家预测夏玉米病虫害偏重,玉米螟、棉铃虫、二点委夜蛾等可能在局部地区多发,夏季降雨偏多也可能导致褐斑病发生较重。面对这些\”不速之客\”,必须建立\”全方位防御系统\”。
防治策略需根据生长阶段调整:苗期重点防治二点委夜蛾、地下害虫;穗期防治玉米螟、棉铃虫、二代粘虫及褐斑病、小斑病;花粒期则注意防治青枯病、穗腐病等。这就像不同季节需要预防不同的疾病一样,针对性防治才能见效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种\”以虫治虫\”的环保方法,赤眼蜂能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,从根本上消灭害虫,这种生物防治法如同给玉米请来了\”贴身保镖\”。
适期晚收与产量提升
收获时机的把握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。适期晚收可以延长籽粒灌浆时间、提高粒重,实现\”自然增产\”。2018年的技术意见建议根据籽粒乳线位置判断成熟度,收获时乳线越靠近籽粒基部,千粒重越高。
河北省夏玉米的收获时间一般控制在10月上旬,这就像等待果实完全成熟再采摘的道理一样。当年特别推广机械化收获作业,为实现适期晚收创造条件。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籽粒直收,这相当于给玉米种植装上了\”效率加速器\”。
田间调查表明,玉米每晚收1天,千粒重可增加4克左右,增产75-90公斤/公顷,按晚收10天计算,增产可达750公斤/公顷以上。这些数据生动说明,耐心等待在农业生产中也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
技术集成与案例分析
山东省2018年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成功案例。该省大力推广\”精量播种\”、\”种肥同播\”、\”水肥一体化\”等关键技术,推动农机农艺融合,如同为传统农业注入了\”科技基因\”。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,减少了水、肥、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,体现了绿色、高质、高效的生产理念。
在结构调整方面,2018年各地在稳定优势产区玉米种植面积的基础上,适度发展青贮玉米、鲜食玉米、特用玉米等,如同为玉米产业开辟了\”多元化经营\”道路。生产基础好的优势产区种植高产、稳产、抗逆品种;养殖业发达地区发展饲用玉米;根据市场需要种植甜玉米、糯玉米等鲜食玉米,这些差异化发展战略有效提升了农业整体效益。
通过以上技术要点的系统实施,2018年夏玉米生产在面临气候挑战的情况下仍实现了稳产高产。这套技术方案不仅适用于当年,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成功经验对今天的玉米种植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,值得广大种植户学习和借鉴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351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