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# 北川“青红脆李+马铃薯”套作种植新模式:让土地“生金吐银”的绿色密码
在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白坭乡,一场关于土地的“双人舞”正悄然上演——青红脆李的枝头挂满红宝石般的果实,树下马铃薯的藤蔓悄然蔓延,像一张绿色的地毯铺展在阳光下。这种“高矮搭配、四季轮转”的套作模式,不仅让每亩地的收益翻了一番,更成为山区农民捧在手里的“生态存折”。
一、为何选择“李树+马铃薯”这对黄金搭档?
北川的山地占全县面积的80%以上,海拔落差大、耕地零散,传统单一种植难以突破“靠天吃饭”的困局。而青红脆李耐旱耐瘠,马铃薯生长期短、喜阴凉,两者恰好互补:
空间利用:李树冠层吸收阳光,马铃薯匍匐地面,形成立体种植结构,宛如大自然的“错峰用电”方案。
时间衔接:马铃薯3月播种、6月收获,李树7-8月成熟,土地全年无闲时。白坭乡构枝村的张国富算过一笔账:“以前种玉米一亩挣800元,现在李子卖3.5元/斤,马铃薯还能再收2000斤,亩均收入破万元!”
生态效益:马铃薯秸秆还田成为天然肥料,李树落叶调节土壤湿度,减少了化肥用量。当地农民笑称这是“种一季李,养三年地”。
二、从“试水”到“燎原”:一个村庄的逆袭样本
蒲溪村曾是北川典型的贫困村,2017年试种青红脆李时,村民韩志康偷偷拔掉树苗改种土豆:“李子树三年才挂果,等不及啊!”驻村工作队带着专家上门,用黑水县罗尔坝村的案例说服他:“林下套种马铃薯,当年就能见现钱!”果然,韩志康的20亩地第二年靠马铃薯收回成本,第三年李树丰收,还带动村里发展起中药材种植。
表:北川套作模式与传统种植效益对比
| 指标 | 传统玉米种植 | 青红脆李单作 | 李+马铃薯套作 |
|—————|————|————|————–|
| 亩产(斤) | 800| 3000(李) | 3000李+2000马铃薯 |
| 亩均收入(元) | 1200 | 10500 | 15000+ |
| 劳动力投入 | 低 | 中 | 中高(需技术) |
| 生态效益 | 一般 | 较高 | 显著(固氮保墒)|
三、藏在泥土里的技术细节
选苗定植:李树选用2年生嫁接苗,按4×3米间距栽种;马铃薯优选“米拉”“青薯9号”等耐阴品种,播种前用草木灰拌种防虫。
田间管理:
李树冬季修剪“去强留弱”,保证通风透光;夏季在树盘覆盖防草布,防止杂草争肥。
马铃薯追肥分两次:现蕾期撒施钾肥膨大块茎,收获前20天喷磷酸二氢钾增品质。
防病妙招:在李园悬挂黄板诱杀蚜虫,马铃薯田垄间种大蒜驱避地下害虫,减少农药使用。
四、产业链上的“乘法效应”
如今的北川,套作模式已跳出农田:白坭乡的脆李通过电商卖到北上广,马铃薯加工成淀粉供给绵阳食品厂;蒲溪村更把李子酿成酒、马铃薯做成羌族特色“洋芋糍粑”,游客在采摘季既能赏李花如雪,又能体验农耕乐趣。正如乡干部所说:“土地不会骗人,你给它绿色密码,它还你金山银山。”
小贴士:想尝试套作的农户,建议先小面积试种,并联系北川农业农村局获取《高山特色作物种植指南》(电话:0816-4742032)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37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