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马铃薯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实用指南
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,其生长过程中常遭受各种病害侵袭,给农民朋友带来不少困扰。本文将带您认识几种马铃薯常见病害的\”真面目\”,并分享实用防治方法,让您的马铃薯种植之路更加顺畅。
马铃薯黑痣病:土壤中的隐形杀手
去年春天,山东平度的张师傅发现自家马铃薯田里出现了奇怪的现象——幼苗出土后,茎基部出现了褐色凹陷斑,像被火烧过一样,叶片也开始发黄卷曲。经农业专家诊断,这是典型的马铃薯黑痣病,一种由土壤传播的顽固病害。
识别特征:
幼苗期:幼芽染病可能导致直接缺苗,仿佛被\”拦腰斩断\”
成株期:茎基部形成褐色凹陷溃疡斑,像穿了一件\”褐色铠甲\”,病斑上常覆盖灰色菌丝层
块茎: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小颗粒(菌核),如同撒了一把黑芝麻
防治要点:
播种时机:适当晚播,等地温升高后再下种,病菌就不那么\”活跃\”了
种子处理:播种前用多菌灵或福美双药液给种薯\”洗个药浴\”
药剂防治:可选用嘧菌酯、咯菌腈等药剂进行沟施或拌种
马铃薯晚疫病:蔓延迅速的\”植物瘟疫\”
2021年夏季,青岛平度连续阴雨,李大姐家的马铃薯田里出现了\”恐怖\”的一幕:短短几天,叶片上出现水渍状病斑,迅速扩大成暗褐色大斑,边缘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,像撒了一层薄霜。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马铃薯晚疫病,严重时可导致绝收。
识别特征:
叶片:初期叶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斑,潮湿时扩展迅速,边缘有白色霉层
茎部:形成褐色条斑,像被\”鞭打\”过的痕迹
块茎:表面出现不规则褐色凹陷斑,皮下薯肉变褐,像\”内伤\”一样
防治策略:
早期预警:开花前后密切观察,发现\”中心病株\”立即拔除
药剂选择:增威赢绿、氟菌·霜霉威等药剂轮换使用,避免病菌产生\”抗药性\”
田间管理:避免密植,保持良好通风,让叶片能\”自由呼吸\”
马铃薯黑胫病:致命的\”黑色腿疾\”
今年早春,河北某马铃薯种植基地遭遇了一场\”灾难\”——幼苗长到20厘米左右时,突然整株萎蔫,拔出后发现茎基部变黑腐烂,散发着难闻的臭味。这是典型的马铃薯黑胫病,一种发病快、死亡率高的细菌性病害。
识别要点:
幼苗:节间缩短,植株僵硬如\”小老头\”,叶片卷曲发黄
茎基部:变黑腐烂,横切可见维管束变褐,像\”黑心\”一样
块茎:从脐部向内腐烂,挤压时有恶臭脓液流出
防治方法:
种薯选择:严格挑选无病种薯,病薯坚决\”拒之门外\”
切刀消毒:切种薯时,每切一刀都用酒精消毒,像外科手术一样严格
药剂防治:春雷霉素、噻唑锌等药剂喷雾,给植株穿上\”防护服\”
常见病害对比一览表
为了帮助您快速识别和区分这些病害,我们整理了以下对比表格:
病害名称 | 危害部位 | 典型症状 | 最佳防治时期 | 推荐药剂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黑痣病 | 茎基部、块茎 | 茎基褐色溃疡斑,表面黑褐色菌核 | 播种前 | 嘧菌酯、咯菌腈 |
晚疫病 | 叶片、茎、块茎 | 叶缘水渍状褐斑,白色霉层 | 开花前后 | 增威赢绿、银法利 |
黑胫病 | 茎基部、块茎 | 茎基变黑腐烂,有恶臭味 | 苗期 | 春雷霉素、噻唑锌 |
早疫病 | 叶片、块茎 | 叶片同心轮纹病斑,黑色霉层 | 生长中期 | 苯醚甲环唑、嘧菌酯 |
病毒病 | 全株 | 花叶、卷叶、植株矮化 | 整个生长期 | 盐酸吗啉胍、宁南霉素 |
综合防治:防患于未然
除了针对特定病害的防治措施外,还有一些通用的\”防病妙招\”值得分享:
轮作倒茬:避免连作,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,让土壤\”喘口气\”
健康栽培:合理密植,平衡施肥(特别是钾肥),培育\”强壮\”植株
田园卫生:及时清除病株残体,减少\”病源库\”
种薯处理:播种前用草木灰拌种,既能消毒又能补充钾肥
生态调控:田边种植驱虫植物如万寿菊,构建\”生物屏障\”
记住老农的智慧:\”三分种,七分管\”。只有平时精心管理,才能避免病害\”趁虚而入\”。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助您种出健康茁壮的马铃薯,获得丰收的喜悦!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37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