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雨水充沛时节,警惕玉米褐斑病的\”偷袭\”
玉米田里,老张蹲下身,手指轻轻拂过叶片上那些黄褐色的小斑点,眉头越皱越紧。\”这雨下得太勤了,\”他喃喃自语,\”去年也是这样,雨一多,这病就跟着来。\”不远处,邻居家的玉米田却郁郁葱葱,叶片舒展如剑,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。同样的雨水,为何两片玉米地命运迥异?答案就藏在玉米褐斑病的防控智慧中。
认识这个\”不速之客\”
玉米褐斑病就像一位不受欢迎的客人,总是在雨水丰沛时不请自来。它由一种名为玉蜀黍节壶菌的真菌引起,专门挑玉米的叶片、叶鞘和茎秆下手。最初只是叶片上零星散布的黄褐色小点,如同撒落的芝麻粒;若不及时干预,这些斑点会迅速扩大、连片,最终使整片叶子变成枯黄的\”破渔网\”。
2022年河南辉县的案例令人警醒——连续阴雨后,当地玉米田发病率骤增30%,部分田块甚至颗粒无收。农技人员发现,那些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的农户,损失明显小于\”见病才治\”的邻居们。这告诉我们,对抗褐斑病,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。
预防:构筑三道防线
第一道防线:选择\”铁布衫\”品种
就像人接种疫苗能预防疾病一样,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褐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。中科11、鲁单981等品种具有天然抗性,而含有唐四平头血缘的品种如沈单16号则较易感病。下表列出了常见品种的抗性比较:
品种名称 | 抗病性 | 适宜区域 |
---|---|---|
中科11 | 强 | 黄淮海地区 |
鲁单981 | 较强 | 华北地区 |
沈单16号 | 弱 | 东北地区 |
陕单911 | 中等 | 西北地区 |
第二道防线:田间管理的\”组合拳\”
海南的种植大户李姐有句口头禅:\”玉米喝饱不泡澡\”。她坚持雨后及时排水,保持田沟畅通,使玉米根系既能吸收水分又不至于\”溺水\”。同时,她采用\”宽行密株\”的种植方式(行距60cm,株距25cm),让田间空气流通,破坏病菌滋生的温床。
施肥也是一门学问。李姐分享道:\”玉米4-5片叶时就像青春期孩子,营养要均衡。\”她会在此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(150-225公斤/公顷),既促进生长又增强抗病力。而那些偏施氮肥的田块,玉米看似茂盛却\”外强中干\”,反而更容易被病菌攻破防线。
第三道防线:轮作与清洁的\”断舍离\”
山东聊城的王师傅采用\”玉米-大豆-花生\”三年轮作制,有效切断了褐斑病的传播链条。他形象地比喻:\”这就像不给病菌\’续租\’的机会。\”收获后,他会将病残体深埋30厘米以下,或集中焚烧,杜绝病菌\”越冬\”的可能。
治疗:科学用药的\”精准打击\”
当预防措施未能完全阻挡褐斑病时,化学防治就是最后的\”救火队\”。但用药如同用兵,讲究时机和策略。
三明市的农技专家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:两户相邻的玉米地同时出现病斑,老陈立即用25%粉锈宁1500倍液喷洒,7天一次,连喷3次;而老林则等待观望,直到病斑扩散才用药。结果老陈的玉米最终产量比老林高出27%。这印证了\”治早治小\”的重要性。
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:
药剂名称 | 稀释倍数 | 最佳施药时期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
25%粉锈宁 | 1000-1500 | 4-5叶期或发病初期 | 可加入叶面肥 |
50%多菌灵 | 500-800 | 发病初期 | 避开高温时段 |
70%甲基托布津 | 500-600 | 发病初期 | 雨后补喷 |
12.5%烯唑醇 | 40-60克/亩 | 预防性施药 | 对穗腐病也有效 |
博兴县的飞防队员小张有个小窍门:在药液中加入0.2%的磷酸二氢钾,既能治病又能\”强身\”,好比给玉米打了一剂\”营养针\”。但切记,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需重喷,否则前功尽弃。
雨过天晴的希望
雨水是上天的馈赠,不应成为病害的帮凶。通过综合运用抗病品种、科学管理和合理用药,我们完全可以让玉米在雨季依然茁壮成长。正如老张今年终于领悟到的:\”防病如防火,功夫在平时。\”如今他的玉米田郁郁葱葱,那些恼人的褐斑已成往事。
记住,当天气预报显示连续阴雨时,就是玉米褐斑病防控的\”红色警报\”。提前巡视田间,留意顶部叶片是否有可疑斑点;保持田沟畅通,避免积水;备好防治药剂,随时准备行动。只有人的智慧和自然的规律和谐共舞,才能谱写出丰收的乐章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424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