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大闸蟹养殖禁忌:避开这些技术误区
大闸蟹养殖是一门技术活,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无归。许多养殖户在初期因经验不足,容易踏入一些技术误区,导致产量低下甚至全军覆没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常见的“坑”,并分享一些实用的避坑技巧。
误区一:水质管理不当——“清澈见底”未必是好事
老张是个新手养殖户,去年第一次养蟹,看到池塘水清得像镜子一样,心里美滋滋的。可没过多久,蟹就开始大批死亡。后来专家一看,问题就出在水质上——溶解氧不足,氨氮超标。
正确做法:
溶解氧:每天用增氧机保持溶氧量≥5mg/L,夏季高温时夜间更要延长增氧时间。
pH值:定期检测,维持在7.5-8.5之间,偏低时可泼洒生石灰(每亩5公斤)。
换水频率:每15-20天换水30%-50%,避免一次性全换导致蟹应激。
误区二:水草“越多越好”——当心变成“水下荒漠”
李婶的蟹塘水草茂盛,远看像一片水下森林。可到了夏天,水草突然大面积腐烂,蟹也跟着翻肚皮。原来,水草覆盖率超过70%会导致夜间耗氧剧增,引发蟹窒息。
科学管理水草:
| 水草类型 | 覆盖率 | 管理要点 |
|—————-|——–|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|
| 苦草、轮叶黑藻 | 50%-60% | 每月修剪过密部分,防止腐烂 |
| 伊乐藻 | 30%-40% | 高温期打草头,促进新根生长 |
误区三:饲料投喂“宁多不少”——浪费还是谋杀?
王叔总怕蟹吃不饱,每天投喂量是建议值的两倍。结果残饵堆积,水质恶化,蟹得了烂鳃病。专家摇头:“这不是喂蟹,是喂病菌。”
投喂黄金法则:
幼蟹期:动物性饵料(鱼糜、螺蛳)占80%,每天投喂蟹体重的5%-8%。
成蟹期:植物性饵料(玉米、豆粕)占60%,投喂量降至3%-5%。
小技巧:傍晚投喂后2小时检查,若残饵超过10%,次日需减量。
误区四:清塘用药“图省事”——菊酯类的致命诱惑
老周用菊酯类农药清塘,效果立竿见影。可放苗后,蟹苗蜕壳延迟,死亡率高达30%。原来这类药物残留长达半年,会破坏蟹的神经系统。
安全清塘方案:
首选:漂白粉(每亩20kg),7天后药效即退。
替代:生石灰(每亩75-100kg),兼有消毒和补钙作用。
误区五:忽视“分级养殖”——弱肉强食的悲剧
陈哥把大小蟹混养,三个月后发现小蟹所剩无几。解剖发现,许多小蟹螯足残缺——都是被大蟹欺负的。分级养殖后,成活率直接提高40%。
分级技巧:
放苗时:按规格分大、中、小三档,分塘饲养。
养殖中:每2个月筛一次,落后个体单独“开小灶”。
养蟹如养娃,细心是关键。避开这些误区,结合科学管理,你的蟹塘定能“膏满黄肥”。记住:好水养好草,好草育好蟹,这才是永不褪色的养殖真经。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@163.com,作者:农大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zhjgg.cn/35826.html